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谁差点“杀死了”ofo?(4)

2018-11-19 09:38:1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此后,ofo收缩海外业务线,被供应链和通信服务商发起诉讼,甚至戴威不再担任ofo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戴威也都未面对媒体或对外发声。

裁员、融资难、缩减海外业务、拖欠供应商货款被起诉、押金难退、转投区块链、尝试卖身等真假负面消息层出不穷,让业内很难对ofo抱以乐观情绪,同时一件事显而易见——ofo真的没钱了。

从被资本助推围宠,到橙黄之战、南北对峙,再到如今的自身难保,ofo创始人戴威到底还是看清了现实,他在内部会议上主动“认错”。只是,当下ofo亟待解决的不再是戴威想不想卖,而是谁愿意做接盘侠。

  博弈与内耗

“共享单车发展到现在已然成了一个笑话,资本打破头涌入的风光,也成就不了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一位共享单车供应商负责人对记者说。

刘兴亮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共享单车在资本拥趸下,逐渐走向了一个“疯狂融资——造车——投放——再融资——再造车——再投放”的死循环,参与者的竞争模式也变得极其简单粗暴——争夺市场老大,无限度融资,再烧钱造单车投放到市场中去。“共享经济连接供需两端,本身是轻资产的模式,但ofo和摩拜却是自有单车租赁的重资产模式。”刘兴亮告诉记者,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不同于滴滴等出行企业,不仅技术创新遭质疑,分时租赁的收入相较超千万量级的车辆投放、硬件损耗及其他管理费用,即便经历了从天使到E轮的十余起融资,ofo很难自我造血。

ofo投资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一直强调“独立发展”, 并在多个场合表态ofo和摩拜两家是针尖对麦芒,“短时间内便将结束战斗”。然而,他在2017年9月突然改口,“目前ofo与摩拜已经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每个月还要投入大量资金运营,唯有合并才能盈利。”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