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谁差点“杀死了”ofo?(2)

2018-11-19 09:38:1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2016年入职ofo的员工刘新比戴威年长一些,在他看来,“多年经验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一家风口企业,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何况戴威刚毕业就能管理起这样一个独角兽体量的公司,本身就是边干边学。”

戴威此前是北大学生会主席,刘新坦言,ofo早期的文化氛围的确沿袭了校园风,但他个人很认同这种非僵化运转下的管理模式,“很有凝聚力,创始团队和普通员工间的关系既亲近又平等。”当然,他也指出,随着员工人数激增,一些外部中高层职业经理人的加入,导致ofo内部文化的向心力下降。

但戴威到底需要反思什么?除了管理独角兽企业的能力有待提升外,上述ofo前成员、接近戴威人士对记者透露,“戴威确实早前有一票否决权,但股份不代表企业运营时没有资金压力,而且他的脾气非常执拗,在做决策遭到反对时往往听不进意见,公司高管劝也不会听,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位人士举例道,戴威在一些业务上比如坚持全球大量扩张,加上造车数量之大,没有及时采取变现措施,还对与摩拜合并的提议表示不同意,滴滴给予支持时也表现出不在乎的感觉,“可投资机构一旦感觉创始团队让其尴尬了,自然会给戴威等创始团队断粮。”

时间回溯到一两年前,ofo和摩拜都是资本的“香饽饽”,不愁“钱粮”。在ofo和摩拜的摩拳擦掌间,一场场关于融资、补贴营销与圈地投放的竞赛开启。这与此前疯狂烧钱的百团大战、网约车大战如出一辙。

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公开资料中整理获悉,ofo自成立以来共获得了近10轮融资,囊括了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天使投资人王刚、经纬中国、滴滴出行、小米、顺为在内的2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

让ofo创始团队出乎意料的是,去年3月时,ofo平台上日订单已经突破了1000万,成为继淘宝、滴滴、美团之后,中国第四家日订单过千万的互联网平台。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