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区域协同发展其实与市场一体化相辅相成。区域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是认同市场一体化的。长三角三省一市过去编制“十三五”规划、今年编制“十四五”规划时,都是按照各自的经济发展、产业技术化、资源要素化来进行规划,还没有做到编制长三角层面上三省一市协同发展的规划,造成三省一市产业规划协同不足,在产业空间上彼此竞争,产业结构同质。
多元利益主体难以实现产业自觉分工,原因就在于利益主体背后有各自的行政边界。上世纪90年代,江苏、浙江等省份出现蚕丝大战、山羊皮大战,就是最初的生产要素出现一些盲目竞争引起的。发展到本世纪初的时候,各自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又通过资源要素的无序竞争、便宜的土地价格、优惠的财政税收相互竞争,来吸收更多的资源要素。从现在来看,制约长三角一体化向深度推进的就是体制和机制因素。
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一是行政边界的硬约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制度决定了各个地方只顾自身的利益,忽略了区域间共同的利益;
三是产业趋同,导致了索取资源要素相近,没法形成分工,产业恶性竞争;
四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主要靠行政力量,主要靠三省一市地方政府来推动,市场力量推动力不足。
所以长三角一体化走到现在,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理念和包容性的发展机制。要在尊重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自利益主体的前提下,成立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通过制定各种机制化的条约,实现成员共同繁荣,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协同发展
长三角区域经济首先需要走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的发展道路,建立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就是在三省一市或者两省一市交界的地方,找到一块经济合作区,在这里来疏解区域间的利益分割。为疏解区域间的利益分割,我们过去实行分税制的模式,也有采用股权投资的模式。上海和江苏过去也尝试过通过双方财政的协商分税制的模式。上海对江苏的苏北地区进行了很多跨区域的投资,里面有一系列的跨区域经济合作的财政、税收的新做法,值得借鉴。
上海在长三角的功能定位将不再是以往那种“中心”、“领导”角色,其出路更在于利用全世界人流、资金流、商流、物流集聚的比较优势,发展平台经济,打造超级枢纽。 种种迹象显示,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
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经济总量约20万亿元(2017年),占到全国近1/4;常住人口2.2亿,占全国人口近1/6,具有较为成熟的高密度城镇体系和发达开放的产业经济结构
抓住城市群,就抓住了中国经济的重心。 3月18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发布《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报告发现,所有城市群占全国经济份额的比重都得到提升,反映出经济活动向城市群集中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