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华尔街精英崇尚“聪明文化”,但他们远不像标榜的那么聪明(5)

2018-10-26 13:22:2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对话夏阳:“聪明文化”使金融危机雪上加霜

“只有最聪明最能干的人才能来投行”

第一财经:你在清华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时,学的都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为什么后来到华尔街工作了?这和当时华尔街在美国高校精英阶层中的巨大影响有关吗?

夏阳:我大三时,就在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修了第二学位金融与企业管理。现在想来,可能当时就有点想从事金融业的念头了吧。不过,1996年我到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学的还是老专业,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算法验证等。1990年代,随着美苏“冷战”结束,美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量化交易、算法交易兴起后,华尔街迫切需要很多高科技人才加入。当时,凭借期权定价模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默顿(RobertMerton),都被拉到华尔街来创立了对冲基金。1997年底,我博士还没毕业,华尔街的猎头就来高薪挖我去做量化投资。恰好当时,我太太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我不想再长期两地分居了,觉得新泽西普林斯顿离纽约市也不远,就去华尔街工作了。

第一财经:说到找工作,《清算》里描述了华尔街投行通过参与美国名校重要社团活动,还有精心准备的校园招聘,成功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让他们觉得除了去投行和咨询公司,做别的工作都不“聪明”。你读博士和找工作时,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夏阳:我的情况还不太一样。当时,美国整个大的社会趋势是高科技在各行各业都非常受欢迎,华尔街要体现自己是最引领整个世界的,当然也需要高科技人才来帮着他们交易、投资,所以他们才派猎头到处挖人。《清算》里写的招聘,录取的学生是从楼梯最底部进入华尔街的,而像我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还有罗伯特·默顿这样的科学家,基本进去直接就是做中层。所以到2001年,也就是我进华尔街四五年后,在雷曼兄弟可以做到一个交易台的管理者。2007年我35岁时,又升到董事总经理。当时在华尔街投行,我也算是最年轻的MD(董事总经理)之一了。后来,我代表公司参加一些招聘活动的时候,就和《清算》里写到的强调“聪明文化”很像了。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