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大玉米果糖这个产业,西王集团可以无偿转让玉米果糖的生产技术。”今天(21日),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召开的粮食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暨玉米果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说。
与会专家介绍,我国每年的糖缺口在600万吨左右,如果玉米果糖能够填补缺口的大部分,年消化玉米就可以达到千万吨以上。
蔗糖缺口大玉米却“闲着”
“目前玉米库存与产量几乎相等,达到2亿吨,玉米加工量只有22%左右。国家层面也专门找到相关部门,提出了加大玉米深加工的想法和意见。”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兼职副会长、教授级高工石维忱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巨量的玉米库存已经成为一种“负担”。
与会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最近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在2020年实现乙醇汽油全国范围内全覆盖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为了消化玉米的巨量库存。
巨量的玉米“闲着”,蔗糖的产量却存在巨大缺口。西王糖业公司副总经理岳彩平介绍说,据中国糖业协会资料统计显示,2014年-2016年度,中国蔗糖年消费总量在1500万吨左右,近年来国内产量维持在900万吨左右,整个蔗糖市场供需不平衡,大约存在600万吨市场缺口。
同时,国际蔗糖价格比国内要低2000元/吨左右,只能通过相关措施稳定种植结构,避免伤害国内蔗农,冲击国内蔗糖体系。
王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西王集团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报告,建议在玉米深加工方面进一步放开政策。他的远期目标是把玉米深加工的产能扩展到每年1000万吨。
玉米果糖现在还是“小果果”
“目前国内除西王果糖的年产5万吨生产线外,仅有河北华旭药业,广东湛江永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德州禹城保龄宝集团有所生产,其他几家淀粉糖公司受技术、资金及宏观环境因素影响,都无力上马果糖项目。”西王糖业公司副总经理岳彩平介绍说,现在看,国内企业还未形成稳定的生产销售链条。
西王集团总工程师王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本世纪初期,世界上果糖生产企业只有美国的ADM、以色列的GALAM、丹麦的DANISCO等少数企业,总产能不超过20万吨。主要是以蔗糖为原料,通过水解、精制,色谱分离、结晶、烘干获得高附加值果糖,市场售价当时在13000-14500元人民币/吨。截至目前,世界上能产业化生产果糖的企业除上述3家外,也仅有英国的Tate&Lyle、土耳其的TAT、日本的三菱化学涉足该行业。当前世界总产能不超过30万吨。
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玉米果糖还是“小果果”,与蔗糖无法相提并论,但果糖有一个“高大上”称谓,就是糖类里面的“奢侈品”。
现在,从生产成本上讲,玉米果糖已经称不上“奢侈品”。现在,玉米果糖的生产成本已经到了每吨5000元以下,已经低于蔗糖的生产成本。
“现在最大的方向是把玉米果糖这个产业做大,不敢说要替代蔗糖,但起码可以弥补蔗糖产量缺口,替代进口,同时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生活用糖。”王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认为这是在开启全民的“甜蜜事业”,从2006年开始进军这一领域,现在技术已经成熟。对玉米果糖的生产技术,西王集团不加保留,可以无偿转让。目的就是让果糖这个产业做大。
西王集团总裁王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玉米果糖,甜度是蔗糖的1.2到1.8倍,具有甜度高、对血糖影响小、不易致龋齿、控制体重、保健、护肝等特性,在医药、保健品领域可制作果糖注射液,还被用于糖尿病及肝病的辅助治疗等,可替代蔗糖,其成本低于蔗糖,用果糖替代蔗糖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可以有效弥补蔗糖消费缺口,替代进口蔗糖,协调国内蔗糖的供求关系,破解国内食糖供需矛盾。
“现在,全国的糖尿病人有一亿多,果糖对血糖的升高影响不大。如果这家能认识到果糖的好处,这个市场将来会有多大。”王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政策上尚待突破
王棣说,目前,西王集团正在报批建设50万吨果糖项目。项目建成后,年新增消化玉米100万吨,届时公司年加工玉米达到400万吨。
但玉米果糖的推广,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蔗糖,对玉米果糖的认知还在初始阶段,要改变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是一件很难的事儿。
其次是,玉米果糖虽然为很多食品企业认识到了使用果糖成本等各方面的优势,但要改变既成产品的“配方”,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提出了四方面建议:建议国家扶持1000万吨玉米深加工转化生产500万吨功能糖。支持10个左右不低于100万吨的玉米深加工转化项目,进行贴息贷款支持;建议将果糖列入国家储备糖目录,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调剂市场供需,满足特殊时期战略物资需求;建议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在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给予支持,尤其是产品应用政策上支持,放宽产品应用门槛,在食品配比、配料添加等方面鼓励使用功能性淀粉糖,特别是果糖;建议将果糖列入国家大糖业产品范围,构建我国大糖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共同发展。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胥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