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共享单车“烂尾”:危机悄然而至 只能活三家(5)

2018-12-17 09:52:3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2017年下半年,ofo和摩拜合并的消息频繁出现,投资人也频频发声,希望推动两家头部企业合并。

然而,两虎之争,背后牵涉的利益太过复杂。一边是阿里、腾讯、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之争;一边有红杉资本、金沙江创投、经纬中国、高瓴资本等国内顶尖资本公司参战。共享单车对垒的两军背后,是中国资本巨头和实业巨头的“恩怨情仇”。

而共享单车创始团队和资本方的矛盾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公开并激化。

2017年底,滴滴派驻ofo的数名高管集体出走,标志着双方正式走向决裂。随后,滴滴托管了小蓝单车并上线自有品牌“青桔单车”。ofo愈发走近阿里,滴滴与ofo则走到了对立面。

摩拜在资本的裹挟下趔趄前行,先ofo一步迎来了自己的归宿:2018年4月3日,美团以27亿美元的作价收购摩拜。此外,美团承担摩拜债务,管理团队留任。摩拜正式成为美团旗下子公司。

行至2018年,ofo风波不断。

2018年上半年屡次传闻滴滴将收购ofo,但每一次都以ofo的辟谣声明告终。到下半年,ofo在押金难退、多地办公室关门、商业化难行、员工离职等一系列消息中“负隅顽抗”。

对于共享单车,消费者也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国际金融报》记者对共享单车的消费者现状进行街头随机调查,“押金难退和单车减少”是被提及最多的两个问题。

上海市民李女士向记者说,今年10月1日,她参与了ofo推出的1元优惠月卡活动。后来,她发现所住地区ofo的车辆很少,而且大多数是故障车。一个月过后,她决定不再使用ofo小黄车,于是申请了退押金。

然而,ofo约定的15个工作日到款期后,李女士的押金并没有退回。随后李女士致电ofo客服,却一直无人接听。李女士称,她已经连续打了一百多个电话,至今未收回押金。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