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共享单车“烂尾”:危机悄然而至 只能活三家(6)

2018-12-17 09:52:3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共享经济的投诉量在2018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共享单车投诉问题最多的就是“退押金难”,占比高达71.8%。

《国际金融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上海许多地区的共享单车数量骤降,原先成片堆放的景象再也不见,许多街头、地铁口都只零散停放着几辆单车。而单车品牌也急剧减少,几乎只有摩拜、ofo和哈罗单车,在某些街角可以看到享骑单车和赳赳单车。

在上海市中山南一路附近,一名交警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一个多月前,大量单车被集体拖运到制造局路停车场。“很多毁坏车辆无人维修,车子停放无人管理,所以全部放到停车场”。

黄浦区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称:“以前这一带还有专门的单车维护人员,每天摆摆车子,查看是否有毁坏车辆,但是这半年来,就再也没有运维人员了。”

杨德胜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共享单车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这里基本没有厂商再接共享单车的单子,也不愿意和他们继续打交道。”

那一缕希望

历经多轮洗牌,目前单车市场的主要角逐者是摩拜、ofo与哈罗单车。

一位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共享单车是刚需,其商业模式是有价值的、可以盈利的。2018年,资本趋向冷静,共享单车企业想要继续存活发展,不得不自力更生。

2018年5月底,ofo的B2B事业部对外宣称,该事业部主打的业务包括车身广告、品牌广告、效果广告、绿卡。如今,ofo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的B2B业务还是以之前对外公开的商业化项目为主。

摩拜的商业化探索与ofo类似,主要以开屏、banner、线下品牌营销为主。

而低调前行、后来居上的哈啰出行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将盈利更多押注在整个出行生态上。

有业内人士认为,ofo和摩拜的境遇证明,依靠骑行收入和目前的商业化探索无法获取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无法支撑企业独立发展。

易观汽车出行行业分析师孙乃悦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享单车企业自身的流量只是千万量级,线上广告很难卖高价,ofo当下还面临着较高的车辆损坏率和月活跃用户数不断下滑的境遇。

对于2019年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孙乃悦认为,现在共享单车行业的数据还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因为这几家企业还在面临生存问题,但行业未来会越来越成熟。在哈罗背靠阿里,摩拜背靠美团等的情况下,行业数据会逐渐被深入挖掘和利用。

(责任编辑:任宪奎 CF001)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