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要素积累包括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物质资本的积累。而效率改善在经济学中,则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综合的效率改善。在2008年之前的29年里,平均每年GDP增长10.5%,而人力资本的积累,贡献了其中的3.21%,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是6.24%,所以,那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的改善。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比较健康的。
2008年之后,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平均只有8.2%,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变成了1.04%,而效率改善的贡献占3.18%,资本产出比增加占其中的3.94%。其中,人力资本积累贡献的减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变化,这是因为中国的人口结构改变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享受着“人口红利”,即可以参加劳动的人口比例在不断地增长,生产的产量肯定不断增长。而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红利”消退了,贡献值也降了下来。
人力资本除了劳动力数量之外,质量也很重要。中国的教育正在改善,大学入学率不断上升是个巨大的变化,使得人力资本积累巨大提升。现在的中国不可能有以前那么快的增长速度,所以,人力资本积累的减少是一个不可逆的、必然的变化。
可是,2008年之后,效率改善的贡献只有以前的一半左右。资本产出比增加了许多,这意味着每生产一块钱的GDP所要用的资本越来越多,这说明资本积累的速度快于GDP增长的速度。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要持续这样的增长,居民消费就会被挤压,这也意味着老百姓没能从经济增长得到获得感。此外,要维持资本产出比百分之四左右的增长,这通常伴随着效率改善速度的减慢,这也是为什么2008年之后,效率改善的贡献减少的原因。
2008年政府刺激经济进行大量投资,不仅侵蚀消费,还降低了投资的效率。白重恩的研究发现,中国全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在2008年之后下降了很多。因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其他的企业之间的回报率是有差距,融资平台所带来的回报率比较低。而这类融资平台所占比重在上升,使得整体的投资回报率下降。
经济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的创新又指导了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 近日张卓元、胡家勇、万军教授的新著《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四十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