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那么上市公司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这笔收购还要不要做?或者要不要以这么高的估值来做?”胡先生说。
商誉强制摊销会始终成为悬在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头上的一把剑,估值泡沫越大,未来每年摊销额越大,业绩增长压力就越大,高溢价并购就要“三思而后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并购界人士说,商誉摊销,可能闷杀A股并购的原因。但我认为,更精确的说法应该是,商誉摊销扼杀了所谓的‘财务并购’,理性的‘产业并购’的春天,可能就要来了。”胡先生说。
但裹挟着泡沫的巨额商誉存量已然存在,作为“坏资产”,难道不应该就坡下驴,顺势戳破泡沫,“当减就减”吗?“靠改变一项会计准则来掩盖市场风险,闻所未闻。谁的孩子谁领,谁犯的错误谁负责。市场需要一个教训,需要有人负责,而不是指望一项会计制度变更。”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一位市场派人士认为。
讨论助益决策,交锋有利慎行。也许,A股市场的存量商誉,和未来的增量商誉,需要分别对待,而不是一刀切。
黄世忠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际会计准则也已经注意到了巨额商誉的问题,正在探讨修改的可能性。在目前还未有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中国的会计准则是否要先于国际准则修改,值得商榷。
“追命连环索”何解?
而在A股语境下,商誉无须摊销的这种机制,除了催生非理性并购以外,还可能间接制造了金融生态的系统性风险。
上海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钱先生向第一财经记者坦言,高溢价收购也是财务造假的源头。“你想想看,20亿价钱去买10亿净资产的东西,多出来的10亿元,这个利润数字,还不是你想怎么造就怎么造?”
胡先生说,上市公司哪怕明知被并购方业绩造假,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需要的是可观的合并利润,以及连年利润增长的“假象”。
2015年-2016年,资本市场的并购达到高峰,上市公司并购风起云涌之时,A股商誉大山也越磊越高。但三年过后,彼时华丽的业绩承诺变成了未能兑现的“空头支票”,商誉减值的“地雷”开始引爆
在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大资金投放力度的背景下,7月新增贷款规模再度突破万亿元大关。 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
近日,一则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咨询委员关于“商誉及其减值”的咨询委员反馈意见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其中,最为核心的观点是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相较于现行的商誉减值,商誉摊销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