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2016年A股市场并购稍有降温,但仍热度不减。2016年长城证券提供的研报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并购案例数量下降16.83%,但交易总金额同比上升5.2%。交易金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并购案例比2015年明显提升。
连续两年并购急行军的结果是,A股上市公司商誉在2016年末突破万亿,而2014年初,这一数字还只有2143亿元。
2017年政策急转直下,这一年被称为“金融监管元年”。A股并购的列车被刹住。
随着2015年和2016年两年“火爆”并购的资产三年业绩承诺期到期,大量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剑在弦上。根据天风证券报告,业绩承诺期结束后,被收购标的业绩普通下滑30%以上。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上市公司会选择在一年或两年内,一次性或分两次把商誉减值全部减掉,来一次财务‘大洗澡‘,只要不影响上市地位,上市公司往往会选择索性一次性多亏一点,‘瑞雪兆丰年’,来年数年都可以甩掉包袱,轻轻松松维持漂亮的业绩。”上述董秘说。
集中的并购潮,带来的也将是集中的减值潮。在此背景下,商誉倍受监管层和资本市场关注,就不是什么令人奇怪的事了。
考虑到减持新规,以及市场股价重心不断下移的大背景,上市公司如果目前没有维持股价的心理需求,则商誉减值可能会以“壮士断腕”的壮烈索性一次杀个够。“商誉减值集中在这一两年爆发,会是大概率事件,这有可能会引发的估值继续杀跌,A股市场重心继续下滑,考虑到很多上市公司股权已被质押给券商等金融机构,悬在头顶上的商誉这把剑,甚至可能引发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该董秘认为。
拨乱反正,还是掩盖风险?
诸多连环扣的资本市场现时背景下,只是改变一下会计处理方法,就会从南美洲热带雨林的蝴蝶,幻化成拯救银河系的旋风?通过修改“商誉”这个具体会计科目处理方式,就能力挽狂澜吗?
2015年-2016年,资本市场的并购达到高峰,上市公司并购风起云涌之时,A股商誉大山也越磊越高。但三年过后,彼时华丽的业绩承诺变成了未能兑现的“空头支票”,商誉减值的“地雷”开始引爆
在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大资金投放力度的背景下,7月新增贷款规模再度突破万亿元大关。 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
近日,一则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咨询委员关于“商誉及其减值”的咨询委员反馈意见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其中,最为核心的观点是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相较于现行的商誉减值,商誉摊销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