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类承曜表示,“对于评级机构来说,核心资产是声誉,在声誉的约束下,机构不愿意造假。但市场的分割、监管不统一反而形成了某种保护,在相对垄断的市场下,评级机构可以不在乎声誉,评级结果也很难做到公正,甚至花点钱就可以买评级结果。”
“五龙治水”监管难题
“评级机构上面有五个婆婆,每个婆婆要求都不一样,也很头疼,每个部门都要报材料,要求还不一样,监管成本高,效率却不足。”一位评级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
一直以来,央行、发改委、证监会、银保监会、财政部对评级机构均有过实质的管理行为,号称“五龙治水”。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都将评级行业的乱象归结为债券市场监管的割裂现象。
在大多数国际债券市场,债券市场通常都由同一主体监管,如美国债券市场受证监会监管,俄罗斯债券市场受央行监管。
但在我国,企业债发行归发改委审核,公司债归证监会审批,金融债、非金融债务融资工具归央行,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央行监管的债券只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流通,证监会核准的债就只会在交易所流通。
虽然我国曾做出协调监管的尝试,在2012年设立了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但仍未扭转多头监管局面,一些市场参与者继续游走在监管灰色地带,进行监管套利。
“一个公司在某个债券市场发不出来债,但可能跑到另一方场所就可以发出来了,因为不同监管部门的标准可能会有细微差异”俞春江告诉记者,同类债券的利率在不同市场也完全不同。
“两个市场监管标准不一样,就好比两条路一条路有探头,一条没有,大家都喜欢往没有的探头地方跑,喜欢相对宽松的地方,逃避一些必要的监管。如果让监管机构统一起来,就会遏制套利。”类承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