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杰:评级机构要握紧信用这根生命线
每经编辑 祝裕
孜杰
证监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近日均发布公告称,因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在给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并收取了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分别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和公司债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重要的中介力量,因其独立性、公正性和专业性,被称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
在债权发行过程中,评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发债成本。不少投资人正是依据专业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评价等级来衡量债券价值,决定投资策略,相关监管部门也会据此判断机构的风险状况,从某个角度来看,评级机构的公正性是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基石。而一旦靠信誉生存的评级机构自身存在信用问题,动摇的是整个市场的价值体系,会扭曲市场定价。
自去年以来,对评级机构的质疑声屡屡响起。去年下半年,债券市场违约企业中不乏评级较高的上市公司,当时就有市场人士认为评级机构难辞其咎,正是其推高了评级泡沫,才会让不合格的企业成功发债。如今债务发生违约,让所有投资人为其埋单。而直到企业违约之后,评级机构才开始大幅下调企业评级等级。
还有一些企业明明已经出现流动性风险,发行的债券被市场认定为垃圾债,但评级机构此时却上调债券的评级等级,让投资人大跌眼镜。如果只有等到债务实际违约后,评级等级才下调,那等级岂非形同虚设?何以成为投资人的重要参考?如果评级等级与市场上多数人的判断大相径庭,评价机构的专业性又体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