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谁给的评级高就选谁,评级业乱象不止花式收费

2018-08-22 09:09:0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在证监会与交易商协会的联合整治下,评级行业的市场环境有望得到净化。但在当下,个别通过向评级机构付费来上调评级的发行人似乎面临更严峻的问题。

近日,中国证监会与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先后公告,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资信”)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证券评级业务及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这一处罚是否过重?在业内人士看来,错报风险是可控的,但内控风险反映整个公司的问题,处罚并不为过,处罚带来的警示效应将有助于净化评级行业的市场环境。

在当前时点,那些曾经通过向大公资信重金购买系统进而上调评级的发行人似乎面临更严峻的问题。记者了解到,新光控股就曾以970万元的价格采购大公资信提供的企业系统。9月22日“17新光控股CP001”即将到期,当期短融的本金为10亿元,另有20亿的“15新光01”也将于9月25日面临行权。

变相收费或与评级收入低有关

一位曾在大公资信任职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公司被处罚之前他就已离职。“公司和部分高层存在明里暗里卖评级的现象,管理混乱、内控机制缺乏是我离开的直接原因。”

另一位早年在大公资信担任分析师的信评人士则认为,大公资信虽然存在内控问题,但评级体系比较健全,大公、联合以及中诚信在内的评级机构为买方研究输出了大量信评人才。“频繁的出差、低廉的评级收入下,人员流动频繁是行业现状,信评转行去券商做债券承做或者去买方做内部评级的大有人在。”某评级机构部门总经理告诉记者。

一部分接受采访的人士表示,大公资信变相收费或许与评级收入低的现状有关;但更多受访人士认为,即使评级行业收入再低也不应该失去独立、公正的底线。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