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信用评级一统江湖,债市互联互通迈出第一步(4)

2018-09-26 09:20:1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根据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主体中,AA级、AA+级、AAA级分别占37%、32%、26%。仅二季度,评级机构级别下调就发生了32次,被降级的超过一半原本是AA级。

“过去只要债能发出来,都能刚性兑付,还要什么评级机构,谁收益高就买谁家,不看风险等级,反正都能兑付,投资人闭着眼买就行。”前述固收人士表示,“评级机构觉得不受重视,可是挣钱多,挣得又容易。”

至于为什么绝大部分债券评级都能达到AA级及以上的高水平,原来我国债券发行一直实行审批制,如果评级不达到AA,债券就无法发行。在债券市场没有打破刚性兑付之前,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仅仅是一个符号。

近年来,不论是在银行间还是在交易所市场,都因为某一行业、某个地区的债券发生个别的违约,就导致投资人对整个行业、地区失去信心,大肆抛售某一类债券,令其债券价格过低。这种现象频有发生。

2016年,东北特钢连续债务违约,导致整个东北地区企业债券的交易受影响。2015年、2016年英利集团两笔债券先后违约,导致整个光伏行业债券遇冷。今年5月,东方园林(002310.OC)10亿元债券流标,使得PPP园林类债券都发行困难。

随着“城投信仰”、“国企信仰”纷纷崩塌,个体违约往往导致整个板块的信用利差迅速扩大,部分优质企业受到波及,融资成本急速抬升,也出现了资金链断裂。

在类承曜看来,“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信息不够透明,大家对评级结果不太信任。当有信用事件发生的时候,大家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目前,国内不少评级机构上级单位就是监管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难以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