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业内认为,工业与人争粮的担忧广泛存在,需要谨慎平衡。不过,综合国内和国际的情况,发展生物燃料乙醇,总量适度控制不会影响粮食安全,且有利于多渠道调控经济粮食需求,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
目前,从全球来看,燃料乙醇生产主要以甘蔗、木薯、玉米为原料。巴西以甘蔗为主,美国以玉米为主。木薯种植分布在热带地区,除了东南亚地区及我国广西少数一两家企业以木薯为原料生产乙醇外,整体木薯生产乙醇的产量偏低。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国燃料乙醇发展更多集中在玉米燃料乙醇,由于我国南方的甘蔗生产成本高,用甘蔗生产乙醇,在当前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极低情况下,经济可行性极低。而用木薯生产燃料乙醇的话,因木薯含有氰化物,就还需要降低生产废弃物中氰化物的影响。
考虑到当前我国燃料乙醇用粮占比很小,而且只是作为阶段性的选择,将来更会有纤维素乙醇的接力,从而可以保障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根据前述《方案》,到2025年,力争纤维素乙醇实现规模化生产。
具体来说,从国内来看,我国乙醇汽油的原料来源广泛,玉米仅是其中一种,还有高粱、木薯和小麦。其中,北方以玉米为主,占比70%左右;南方以木薯为主。除玉米和木薯以外,未来我国燃料乙醇发展更多的应是依靠非粮食原料,即秸秆和林业废弃物,转化率大概在6,就是说6吨的秸秆可以转化成1吨的乙醇,煤制乙醇也会作为其中一种补充。
从技术角度来看,当前,国内有三种生物质燃料乙醇技术,即1代粮食制法、1.5代非粮食制法、2代纤维素制法。而在这三种技术中,玉米转化为燃料乙醇的技术稳定成熟世界领先,纤维素转化为燃料乙醇的技术难度较高,目前还处于中试阶段,原料供应也受100公里半径限制。我国煤制乙醇工业化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