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这与2001年中国启动生物燃料乙醇试点的出发点可谓如出一辙。
乙醇从最初的试点(2001年),经历了立即暂停(2006年),直至适当扩大(2016年),乃至要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全覆盖(2020年),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政府对燃料乙醇态度的转变,缘于技术的进步和对形势变化的判断。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其中有财政上的紧迫性,去库存可以降低仓储成本,减少财政补贴,尤为重要的是时间的紧迫性,粮食有保质期,储存时间过长会造成粮食的陈化,发展燃料乙醇就是为数不多的选项之一。换句话说,政府是希望通过工业用粮来达到去库存的目的。
据有关权威机构测算,我国每年产生的超期超标等粮食,可支撑一定规模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随着国家宣布乙醇汽油推广省份扩大至26个,临储玉米的拍卖也一反常态,时隔两个月单日成交量再度突破50%大关,且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截至8月31日当周(第21周)临储玉米拍卖投放796.13万吨,成交380.5万吨,成交率47.7%(上周36%)。近二十一周累计投放1.64亿吨,成交7100.6万吨,成交率43.25%。真正有效出库或者实现使用价值的仍然有限。
上海汇易咨询有限公司玉米主任分析师张嫣对第一财经表示,若以E10(汽油中含有10%比例的乙醇)乙醇汽油全覆盖估算的话,2018~2020年,生产乙醇可累计消耗玉米总量1亿吨,这是解决陈粮有效使用的最快途径。
平衡“油箱”与“饭碗”
上述《方案》明确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要避免出现“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问题——这说到底还是需要平衡“油箱”与“饭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