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小麦收购量大跌背后 ,农业供给侧改革走向市场化

2018-08-07 09:12:1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回顾最低收购价政策变化的历程,2004年和2006年,国家分别在稻谷和小麦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开始保持逐年上涨,至2014年连续上涨了7年,2015年保持稳定。这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麦收购量大跌背后 ,农业供给侧改革走向市场化

(6月6日,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古桑街道季安村的麦田里收割小麦。)

随着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产大于需,尤其是20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00公斤之后,产需矛盾持续积累了5年,库存高企问题凸显,财政负担加重,国内外价差推动进口压力不断增大,种粮农民和其他粮食市场主体主观能动性下降。为此,国家于2016年首次下调了早稻最低收购价,2017年下调了三种主要稻谷最低收购价,2018年加大了改革力度。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政策之所以连贯,原因在于2015年玉米率先下调临储收购价格之后,如果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不及时跟进调整,将会产生政策的外溢效果。比如,东北地区稻谷相对玉米的比价优势将会更加明显,有可能出现稻谷对玉米的大面积种植替代;西北地区则会出现小麦对玉米的种植替代,由此将使稻谷、小麦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

一直以来,国内小麦供求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购销关系在三大粮食作物中是比较好的。而每年小麦进口,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结构性失衡所造成的。具体来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优质强筋小麦的需求量大约在600万吨至800万吨,但依照我国当前水平,生产能力仅在250万吨到450万吨,且分布区集中,种植面积很少,实现高产还是有压力的,所以不得不依靠进口。当前,国内进口的优质小麦,以美国春小麦和加拿大小麦为主。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