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继玉米、水稻之后,今年小麦开始下调最低收购价,成为三大主粮作物收储制度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重要标志,以调价为信号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也开始显现。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日前公布的今年以来粮食收购情况,主产区小麦截至7月25日累计收购3396.9万吨,同比减少1841.3万吨,跌幅达到35.2%。虽然夏粮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不大,但作为每年收获的第一季粮食,对秋粮乃至全年粮食生产,仍具有风向标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称,粮食收购和价格市场化的改革是个大方向,目的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来引导生产、调节供求、调控进口。“从现在看,水稻供给偏多、小麦供求基本平衡,正是改革契机。”在保证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不会对水稻、小麦产量以及农民收入造成过大影响的同时,他表示,下一步将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种植强筋和弱筋小麦,同时在改革中加快完善补贴、保险等配套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最低收购价格深刻影响收购量
小麦收购量减少的直接原因与夏粮减产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继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之后,2017年制定政策开始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这是自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12年以来,在维持政策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收购价格出现的首次下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夏粮生产数据,2018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比2017年减产306万吨,下降2.2%。而2018年夏粮产量因面积减少而减产86万吨,因单产下降而减产220万吨。这意味着,单产的下降是本次夏粮减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占比达到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