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小麦收购量大跌背后 ,农业供给侧改革走向市场化

2018-08-07 09:12:1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对于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起初不断提高收购价格,原本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却扭曲了市场价格。原本只是临时收储政策,却能够延续八年之久。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这其中存在政策的惯性因素,为了表示对“三农”的重视,去年做了今年不做有些说不过去。这种惯性延续到2013年以前问题都不大,因为临时收储的量不多,而且玉米国内外价差不是很大。但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际上玉米价格开始下降,当时中国就应该抓住机会也开始下降玉米收储价格,然而政策调整滞后,到了2015年才意识到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称,最根本的是,将保证农民收入的目的赋予价格,这种政策思路是不对的。价格是负责调节供求,而不兼顾再分配,要想做好再分配需要依靠补贴。因此,这次收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价补分离”。

黄季焜称,国家在很多顶层设计方面,其实初衷都是很好的,是希望增加种植玉米农民的收入,但没有全面考虑玉米收储政策对玉米加工、库存和畜牧业以及玉米生产和消费的替代产品的影响,缺乏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和制定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应该是站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背景下来制定国内政策,可惜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2015年以前,制定政策并没有考虑全球因素,在全球农产品价格下降的时候,没有马上反应过来,进行相应调整。

2015年,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率先从玉米开始。玉米临储收购基准价格大幅下调每斤0.12元至1元。2016年,玉米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对农民进行生产者补贴。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