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创新药闯关:关乎中国药业未来的事 做起来有多难?

2018-09-11 09:17:12    《财经》杂志  参与评论()人

在蔡大庆看来,“成熟的药企,凭借自己的资金,有些力不从心”。由于业绩压力,上市药企处于矛盾中,研发投入回报低,不能占大比例;不投入,年报又显得寒碜。

需要长期专注投入的医药圈,迎来的资本却大多希望短期内就能盈利。

“投资人给我们的钱最长不超过十年,用六七年投入去做新药、创新,是非常滑稽的。”华盖资本创始人许小林道出资本的无奈,拿在手上的钱并没那么自由,稍微投前一点就成了牺牲品,“大家一边喊医药创新有很大的机会,但是现实中真正落下去是非常艰难的”。

这导致行业内炒短线、炒热点盛行,多家投资同样资产,在某些产品上竞争过度。复宏汉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刘世高对《财经》记者分析,不同的研发团队一窝蜂做同一个靶点,这是不健康的,“研发、创新本来就要产生差异”。

即便创新成果找到了资本,失败的风险还是不小。胃病疫苗转化失败,就被行业视为一个令人警醒的典型。

2015年9月,国际期刊《柳叶刀》刊发了第三军医大学教授邹全明团队,关于胃病疫苗(又名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III期临床研究成果。这一研究被视为中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一类药物。

在论文发表前,邹全明已找到投资方,然而,先是受合作方股权之争、增资失败等困扰,后又遭遇合作试验的药厂实际产能与建设产能差异较大,最终历经近十年,这款学术界认可的创新药,终未能真正变成药品上市。

在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洪爱琳看来,中国药业的创新才刚刚开始,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企业间的合作方兴,“要给资本学习的时间,不管是选择项目还是投后管理,也许20年后,能达到美国的水平”。

谁花了国家的钱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