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创新药闯关:关乎中国药业未来的事 做起来有多难?

2018-09-11 09:17:12    《财经》杂志  参与评论()人

两年前,这位总裁还想同时进行另一个新化合物的研发,增加研发管线,也遭大股东劝阻。因为另辟“战场”,意味着或将投入另一个六年,追加另一份超过亿元的投资,还不一定成功。

香港聪敏地看到生物科技公司的前景和痛点。于是,港交所新规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可赴港上市,这给重于研发的药企多一个融资渠道。8月1日、8日,歌礼制药(01672.HK)与百济神州(06160.HK)相继在港股上市。

香港虽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但依旧要求企业专注于研发内容,企业的核心产品需通过概念开发阶段,并拥有核心专利,同时证明拥有多只潜在产品,上市后的募资用途也应主要用于研发。

私人资本难带动创新

在新药研发中,临床研究最为“烧钱”。

北京大学医学部一位博士生导师,两年前在免疫治疗方面取得进展,在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后,却没钱继续开展临床研究。

通常,一款创新药的临床前研究约花费1500万元,I期临床试验约2000万元,II期临床试验需要4000万到5000万元。如此高的费用,科研机构给不了,只能找企业或资本。

“找了几家资方,都因为项目太早期无功而返。”上述北大医学部博士生导师告诉《财经》记者。

投资者看重的是研发处于中后期的成熟项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快批产的项目更妙。那些还处在临床前、临床中期的早期项目,并不受垂青。

“现在我如果放开了,一个月能见十几拨投资人,恨不得八成感兴趣。”上述创业总裁说。原因是他的针对特殊适应症的新品种属于“孤儿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理想的话,2020年就能上市”。

在美国,不同的基金,风险偏好与投资分工不一样,临床前、临床中、临床后的创新项目都有相应的基金支持,呈现接力投资的态势。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多层次、接力投资的资金体系。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