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百城百县百企|徐工矿机:告别简单模仿,重拾自主原创(7)

2018-11-21 09:29:43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时至今日,生产自动化在各行各业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但作为工程起重机行业第一个吃智能化“螃蟹”的企业,徐工在对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时,既无案例可供参考,也不能指望服务供应商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也去力士乐调研过,也到汽车厂调研过,它跟我们模式完全不一样。”吕金波表示。

起重机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主要难点在于“多品种,小批量”。澎湃新闻记者所处的智能车间负责生产20多种转台,为了匹配额定起重量从8吨到80吨不等的各色起重机,总共可涉及100多种大小、形状千差万别的钢结构件。想要设计一条将这些部件焊接在一起的自动生产线,传动与运输装置的设计是重中之重。

据介绍,承载结构件的圆盘底座专业名称为“气动液压预变形控制夹具”,由徐工重型吕金波团队自行研制。从外形看,圆盘表面有着六个可调节距离的钳爪,可根据构件形状调整抓取姿势。除了解决适用性问题外,圆盘底座还攻克了三个棘手的技术难点:第一,钢构件在进行焊接时最高温度可达1500度,在热胀冷缩效应影响下,“一个平板形状的构件焊完可能就成碗状了”。为此,钳具可以根据构件板厚、强度的不同调整压紧力度,从而克服变形。第二,圆盘底座承载着钢结构件在工位之间穿梭,需要在没有动力源的情况下保持压紧状态,设计团队因此创造性地采用了气动代替液压的压紧模式。第三,圆盘底座与构件总重最高可达10吨。载着如此沉重负荷的传动系统需要在1毫米以内精确刹车,才能与焊接机械臂完成对接。这一技术难题也最终被团队所攻克。

如今,车间内共有15套这样的圆盘底座,由它们构成的智能物流系统是整条自动化生产线的核心。智能化改造完成后,该车间人员从60名焊接工人减少至25名左右的产线运营和维护人员,产量却从一天20台提高到了50台,员工也从焊接和操作行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