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专访丹·席勒:共享经济是乌托邦吗?(5)

2017-07-18 09:10:02    金融读书会mp  参与评论()人

席勒:历史总有许多偶然性与开放性,我不会说任何国家(包括中国)的网络产业必然会在下一个阶段出现美国现行的组织样态。或许,中国接下来会兴起更广泛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让人民意识到当下其实有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与中国现行的选择不同,美国的确呈现为一种自由,一种社会控制之下的个人自由。我不想讨论究竟哪一种更好。我想强调的是,全世界的人都需要从内在层面上更多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是我能否买个智能手机或者我能否上网,而是能否更深层次地、直接地且有意义地参与到生命持存的决策过程之中,比如教育、医保、住房等生命质量直接相关的议题中来。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比如更多的公园、医院?还是说,我们需要更多的私人物品?在我看来,后者是美式民主最鲜明的标志。然而,这种消费私人物品的社会性诉求,是在将我们推向灾难,比如环境生态危机。我们是否有能力克服这一切?答案始终存疑。我们对此的讨论与行动正亟待展开。

澎湃新闻:在中国,许多城市中产阶层常常迷恋并幻想美式自由。

席勒:的确如此。不过,包括城市中产在内的中国人实际上抱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复杂性,也应当一并纳入讨论。人们倾向将他们所经历的事实解读为真实。当然,其中也有个体差异。若是放在更大的视野来看,近50多年来(甚至不止),不只是中国,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有意识地聚焦到美国模式。即便是欧洲,这个过程在20世纪初早已展开。在1920、1930年代,欧洲的传统生活受到美式文化的冲击;至1950、1960、1970年代,类似的冲突在后发展国家也陆续上演。许多城市精英、中产与政治领袖倾向于看齐美国模式,一种美国式的商业化电视与都会文化,成为他们的欲望与抱负。假如当真如你所言,那么中国的真实情况,某种意义上是处在一个长久的世界性的趋势之中。美式的大都会文化始终经历着自我修正。如今,来自世界各地、更为庞大的中产阶级也不断参与其中。在我看来,他们所修正的那些面向并非根本性的。真正需要改善的地方,是如何使之向世界上的工人与穷人敞开,然而他们的需求根本是被排除在这套都市文化体系之外的。

关键词:席勒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