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经频道 > 经济要闻 > 正文

纠结千年的“融资难”与“融资贵”:关键点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3)

纠结千年的“融资难”与“融资贵”:关键点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3)
2019-08-26 09:17:50 第一财经

纠结千年的“融资难”与“融资贵”:关键点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

储蓄银行的金融普惠举措受到了执政阶层欢迎。为支持储蓄银行具商业可持续性,1817年英国通过法令,之后为储蓄银行储户提供国家保障的稳定收益。1829年法国认可储蓄银行是公益性的私人银行,政府给予隐形保证和无风险回报。1838年德国出台储蓄银行法规对其支持。美国储蓄贷款协会也享受政府税收和政策优惠,坏账准备免予缴税。因低收入人群风险承受能力低,政府通常鼓励储蓄银行购买固定收益的政府债券,或存放在大银行以保证安全的收益率。这一措施可谓一石二鸟,在资金短缺的年代,政府通过储蓄银行购买国债,可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中国也曾通过邮政储蓄系统吸揽储蓄,给予2%的手续费)。

不过在储蓄存款逐步增加,社会资金短缺缓解之后,对政府利息补贴的争议越来越大。由国家替代储蓄银行投资的体制,也一定程度削弱了储蓄银行的信贷经营能力,增加了银行的惰性。早期意大利合作银行的创始人吕采蒂曾说过“储蓄银行将穷人的钱贷给富人,信用合作社将穷人的钱贷给穷人”。固有自吹自擂、贬低同业之嫌,不过也指出了早期储蓄银行短板所在。

合作金融-让穷人得到低成本贷款

储蓄银行在存款和支付领域实现了金融普惠,但弱势群体仍不满其借贷需求被漠视,合作金融的诞生剑指着更深层次的金融不公平现象。虽然互助合作的货币借贷古已有之,如中国古代社仓制度、民间合会等。但近现代互助合作思想源于19世纪初,英国欧文、法国傅立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初期资本主义的弊端,指出互助合作的实践方向。最早倡导信用合作的是法国的蒲鲁东,他认为货币信用行为是社会剥削关系存在的根源,主张通过信用合作实现互助互惠。

信用合作银行的出台有外部因素的催化。19世纪中叶德国逢大饥荒,农业歉收,农价大跌。不法商人趁火打劫,高价售卖农具肥料,农民陷于极度困境,高利贷更致雪上加霜。1848年德国赖夫艾森创办了以贫苦农民为本位的信用合作社。次年德国舒尔茨创办了为手工业者和商人服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由此德国被世界公认为是信用合作的发源地。1876年德国建立“赖夫艾森合作社总联合会”,确定了中央信用合作机构与地方机构的关系,不是控股或子公司关系。地方合作信用社自治管理和独立经营,由总公司为地方机构提供业务技术和咨询支持,合作银行的低息贷款打击了高利贷,解决了农民的金融普惠需求,弥补了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覆盖不足。合作金融在德国获得极大成功,为周边国家所效仿。

纠结千年的“融资难”与“融资贵”:关键点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

信用合作金融是植根于自助、责任、平等、民主和团结价值观基础上的企业,成员积极、平等参与决策和制定政策,是人而不是利润成为中心。

由赖夫艾森所奠定的合作金融的基本理念是:

第一,慈善救济只是帮助穷人的一种权宜之计,设立互助性质的信用合作社让农民自己救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二,人的品质是偿还贷款最重要的保证,因此吸纳社员时要经过严格审查,朴实的、热衷本社区事务的以及在村庄享有一定声望的人应该被接纳;

第三,为了减少信贷调查和收集信息的成本,社员应该限制在一个单独的教区,控制社员人数。为了降低和减少违约倾向,通常应该由本地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充当贷款的监督者;

第四,所有参加信贷联盟的社员都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所有的社员都可以取得低息贷款,并且这些贷款只能用于勤俭的生活和生产目的。

信用合作社积累的资本主要投资于合作社。1966年国际合作联盟根据各国合作信用的精神将其归纳为6项“合作制原则”。

中国首家农村信用社于1923年6月成立于河北省香河县城,创始人薛仙舟在20世纪早期在德国研究合作金融。回国后提出全国合作共和,实现自救互助,以对抗农村高利贷。

纠结千年的“融资难”与“融资贵”:关键点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

金融普惠为何由兴到衰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