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也是老话题,中国政府最近几年连续出台措施,希望逐渐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在支持创新创业、搞活微观经济的当下,这些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毋庸讳言,尽管国家层面持续出台了不少政策,有关金融机构也持续加大了支持小微企业的力度,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全面缓解。
这一点,从6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也可以看出来。这次国常会确定要进一步出台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的措施,决定开展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等。为了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会议还提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债券、票据等融资;实施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等具体措施。
“重要的话要说三遍”,实际上,近年来关于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信号,在中央层面上已经不止释放了三遍。这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二是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很大,需要下更大的气力。
我们认为,解决融资贵问题的前提是解决融资难,小微企业从“正规渠道”融不到资,也就不用谈融资贵。事实上,对许多金融机构来说,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尤其是信用贷款依然十分审慎。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底,抽查的18家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仅占18.36%,相信对小微企业而言,这个比例更低。在抵押贷款中,金融机构大多偏好房产等“硬”资产,专利权等“轻”资产受限较大。
对大多数小微企业来说是没有房产等“硬”资产作为抵押物的,于是一些网贷等金融形式就活跃了起来。虽然这些融资方式是以信用贷款的形式出现,但融资成本较高,一般情况下年化利率少则18%,多则30%以上。这个利率对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是可以勉强接受的,因为这些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对大多数小微企业来说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
全国两会期间,“小微企业融资”的话题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关注,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
本报北京2月26日电(记者王昊男)近日,北京市召开了促进科创、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工作座谈会。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北京将推出六项举措和一套指标体系,支持科创、民营、小微企业融资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都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局,相关各部委、部门均在发力使出金融“组合拳”。今日本报就此采访业界专家学者给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