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责怪银行,要从两端分析原因,一方面小微企业体量小,可供抵押的物品资产少;另一方面,金融产品供给端存在结构性差异,传统银行的金融服务主要针对大企业,贷款服务流程复杂、周期长,它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因此导致供求双边不能对接。
值得关注的是,民间和网络借贷这种操作模式也可以给“正规”金融机构提供借鉴。民间和网络借贷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而它们敢于出贷,说明它们对企业进行了深入考察。“正规”金融机构过去不太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潜在风险。
其实,随着大数据和科技的发展,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问题,也可以逐渐得到解决。包括阿里、平安、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和普惠性金融机构,正利用大数据帮助小微企业提高信息质量,构建物联网技术,通过可追踪、可分析的数据来判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和经营状况,并预估发展前景和利润情况等。
这些信息省去了此前需要靠人力来查验的麻烦,而且准确性高,对于很多金融机构很有帮助,从而也可以构建出关联到实体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需要的信用关系。随着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金融业进行风险控制。
总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需多管齐下,持之以恒。一方面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能“重大轻小”,小微企业在“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除了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创新扶持政策,有效提升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外,还应大力推广先进科技在金融中的使用,让扶持小微企业的措施更加具体和精准。
全国两会期间,“小微企业融资”的话题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关注,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难题
本报北京2月26日电(记者王昊男)近日,北京市召开了促进科创、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工作座谈会。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北京将推出六项举措和一套指标体系,支持科创、民营、小微企业融资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都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局,相关各部委、部门均在发力使出金融“组合拳”。今日本报就此采访业界专家学者给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