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到2035年左右,长三角一体化的交通全面打通,地方配套也基本完成,各省市包括县的产业功能也明确定位,彼时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将最终形成,并充分发挥地区间的协同效应、错位互补。三省一市“各司其职、各归其位”,长三角一体化的整体效应也将被放大。
战略安排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构建、布局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地图,未来长三角一体化还将有一系列的战略安排。
1. 资本。
毕竟,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要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基建、城建、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创也需要充足的资金。因此,借助区块链公共账簿的思维模式,未来长三角在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向中央申请组建区域性投资银行,积极自主建设多角度、多层次的长三角引导基金等,以保障长三角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有效供给。
只不过,在此过程中,考虑到江浙沪皖前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需要对“3+1”区域内的资本进行勾兑与调剂,实行必要的转移支付,促进江浙沪皖的协调发展。
2. 制度安排。
既然长三角要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这意味着拆除区域经济壁垒是必然,未来将对“3+1”区域内的企业、产业等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既要对长三角地区的社保、医保、就业、就学等进行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也要保障环保标准及产业整治与建设的一体化。
但是考虑到制度安排的风险性,仍然有必要在一二级城市间试行,再扩大到全区域。
与此同时,为了推进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协同创新,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建设科技资源一体化共享平台将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但是地区经济发展必然是规划先行,这也意味着编制一体化规划并相应地重新调整原来一省一地的规划将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提。
3. 大市场与大政府勾兑。
政府直接抓规划、规则、规治,进行前置性的协调工作,通过背书等方式间接推动各类市场化组织如区域银行与各类基金,支撑长三角地区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也将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总之,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一旦成功,将对全国都具有可复制性。
(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福卡智库”微信公众号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既要吻合一般规律,也要顺应互联网经济、智能经济的时代潮流,还要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更要积极探索第三条道路。 如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先要厘清几个问题。 一、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凝聚一体化共识,才能凝聚一体化力量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长三角区域用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