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美国名义GDP在世界名义GDP的比例变化是决定美元指数走势的最关键因素。欧元是美元指数中的第一大货币,占比57.6%,日元和英镑占比分别为13.6%和11.9%。因此,美元与这些货币之间的汇率主导了美元指数的走势。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名义GDP占世界名义GDP的比例变化与美元指数走势高度相关。这是因为当美国经济增速较快时,美国的投资回报率就提高、利率水平则上升,这会导致全世界资本流向美国以寻求更高的收益,美元指数遂上行;反之则美元指数下行。国际收支变化、短期利率波动、市场避险情绪变化等可能导致美元汇率发生短期波动,甚至阶段性地偏离上述基本面的影响,但长期看美元指数还是会回归到这一基本面上来(见图2)。
伴随美国经济强劲复苏,欧日经济相对偏弱,年内美元指数有可能会上升到100上下。今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稳步复苏,一季度美国GDP环比初值按年率增长2.3%,二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1%,为2014年三季度以来最好水平,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第三高;同时通胀水平不断攀升,6月CPI同比增长2.9%,创2012年2月来最大增幅;5、6月失业率分别为3.8%、4%,接近历史最低。
相比之下,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则相对偏弱,一季度欧元区实际GDP环比增长0.4%,较上一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日本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减少0.6%。美国经济向好态势可能在中短期内难以改变。欧元区经济基本面虽然稳定,但英国脱欧、意大利等国放松财政等有不利影响。受困于结构性改革难以迅速奏效和内需不足,日本经济在短期内难有起色。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7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美国2018年和2019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9%和2.7%;而欧元区经济的增长率预计从2017年的2.4%下降到2018年的2.2%,2019年将进一步下降到1.9%;预计日本经济增长在2018年、2019年分别为1%和0.9%。美国经济相对其他经济体的较快增长将导致美国名义GDP在全球名义GDP中的比例上升,进而推高美元指数。按照两者之间的历史关系估算,同时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半年美元指数仍有可能会突破100。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随着全球经济重心日益变化,“望美元而动”并不具有永续的必然性。 汇改以来,人民币初步实现了与美元的脱钩,2017年至今两者名义有效汇率的相关性已降至5.7%
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目标在于缓解交易上的羊群效应和逆周期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需要保持在一定的关键点位之上,从目前来看,7很大概率就是这一关键关口。
8月2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86关口,日内跌超35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也跌破6.84关口,较前日夜盘收盘跌200点。 “6.7”,“6.8”关口先后失守,过去数月人民币发生阶段性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