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双向浮动的特征明显,人民币汇率告别单边走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由2017年1月的6.95左右升至2018年3月末的6.28,升值10.66%。
2018年4月以来,受美元指数反弹等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快贬值。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由4月2日的6.27贬值至8月16日的6.89,贬值幅度达8.96%。
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阶段性地在较大区间内双向波动,但中间价整体维持在6.0~7.0的区间内运行,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和跨境资本流动基本面相适应。
人民币汇率运行在合理均衡水平区间
2016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评估报告认为“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基本面大体相符”。与此同时,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2017年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CFETS)指数为94.85,全年上涨0.0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阶段性双向浮动和弹性明显增强,有助于分化市场预期,发挥弹性汇率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目前,外汇市场基本实现了供求均衡。在人民币汇率阶段性双向波动和预期分化的环境下,企业、个人的涉外交易行为逐渐由单边转向多元,更多根据实际需求安排跨境收支和结售汇,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明显好转,外汇市场供求趋向基本平衡。2017年,银行结售汇逆差1116亿美元,同比下降67%;涉外收付款逆差1245亿美元,同比下降59%。国际收支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由2016年的逆差4161亿美元,转为2017年顺差1486亿美元。201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基本维持在3.1万亿美元左右。2018年以来,我国外汇市场供求继续呈现自主平衡格局。上半年,银行结售汇顺差138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121亿美元,同比下降86%。综合考虑即期、远期结售汇以及期权等影响因素,我国外汇供求向均衡状态收敛,处于基本平衡状态。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随着全球经济重心日益变化,“望美元而动”并不具有永续的必然性。 汇改以来,人民币初步实现了与美元的脱钩,2017年至今两者名义有效汇率的相关性已降至5.7%
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目标在于缓解交易上的羊群效应和逆周期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需要保持在一定的关键点位之上,从目前来看,7很大概率就是这一关键关口。
8月2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86关口,日内跌超35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也跌破6.84关口,较前日夜盘收盘跌200点。 “6.7”,“6.8”关口先后失守,过去数月人民币发生阶段性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