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随着全球经济重心日益变化,“望美元而动”并不具有永续的必然性。
汇改以来,人民币初步实现了与美元的脱钩,2017年至今两者名义有效汇率的相关性已降至5.7%。在此期间,人民币对美元先升后贬,波动性也明显加大。我们认为,对美元汇率的大起大落只是表象,宽幅波动的内里其实是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中人民币“锚”属性的淬炼。
通过拆分人民币相对其他CFETS(中国外汇交易系统)篮子货币和这些篮子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我们发现,二者并不是同向叠加或反向对冲的简单关系,而是呈现出“同升”、“同贬”、“一升一贬”、“一贬一升”的多种组合。当前,由于内外均衡移动、政策预调微调,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心魔重现也增加了预期管理的困难,但汇率弹性的增强是人民币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盯住美元的程度逐渐变弱,有效汇率趋于均衡,人民币有望在成为未来“锚货币”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当前,人民币区域与美元、欧元区域三足鼎立的格局初现雏形,海外持有的各类人民币资产规模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我们认为,自身的“锚”属性,而非对美元的短期升/贬值,将成为决定下一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换锚”并非一蹴而就,人民币与美元逐步脱钩
二资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元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避免了“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货币贬值,对全球经贸恢复和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世界经济重心日益移动的今天,“望美元之风而动”并不具有永续的必然性。自1994年汇率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完善,力图由单一的固定汇率制度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特别是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逐渐放松对美元的盯住程度。适应于中国经济体量的上升和开放程度的扩大,汇改以来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强度总体上逐渐变弱,从硬盯住美元,到爬行盯住不断放开波动区间,再到2015年“8·11汇改”及之后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事实上就是在G2(中美)双核时代逐渐和美元脱锚。
26日,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月,银行结汇10011亿元人民币(等值1555亿美元),售汇10067亿元人民币(等值1564亿美元),结售汇逆差56亿元人民币(等值9亿美元)
8月2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86关口,日内跌超35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也跌破6.84关口,较前日夜盘收盘跌200点。 “6.7”,“6.8”关口先后失守,过去数月人民币发生阶段性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