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改革40年还在半途,未来之路需全社会共同推进

2018-08-20 16:19:4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在2000~2010年这十年间,经济继续保持了年均10.6%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年增长率8.2%。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加入了WTO以后,出口增长加快,10年间年均出口增长20%,强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另一个原因是城市化发展加快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带动作用。

在这期间,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也对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若干问题:

第一,腐败越来越严重。第二,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基尼系数从0.41上升到0.48,进入了世界上少数收入差距特别大的国家行列。第三,国有投资大幅度地增长,政府配置资源强化,对市场的干预在增加,影响了经济效率。第四,货币政策保持了持续宽松,导致债务杠杆率大幅上升,金融风险加大。第五,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投资效率显著下降。第六,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经济结构失衡变成一个突出的问题。

十八大以后加大了反腐力度,对腐败蔓延起了显著的遏制作用。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该决定包含60项改革措施,具体有300条以上。这些改革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部分领域的改革有推进,但还有不少改革措施在等待落实。

这期间一个积极的变化是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有所抑制,基尼系数最高的时候(2008~2009年)达到了0.49,近几年略有下降,在0.46~0.47之间波动。

未来改革着力点和中国经济展望

(一)政府改革。

过去有一种说法,所谓中国模式或者说中国特色,就是由政府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的政府是强政府,可以把全社会的资源集中起来办大事,所以比市场经济国家发展更快。这个道理对吗?改革以前政府几乎集中了全部社会资源,但只换来了中等速度的发展,而且老百姓的收入是长期低增长的,二十几年生活没有明显改善。改革以后转向了市场经济,放手让民营经济发展,增长才进入了高速轨道。所以,把中国特色或者叫做中国模式概括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个片面的概念。在改革期间,对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贡献是市场的贡献,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做出的贡献,这是第一位的,政府也起了作用,如基础设施投资,修了高速公路,建了高铁网,这些对经济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不能把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当作中国的主要或唯一特点,否则中国就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而政府改革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