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程虹:走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

2017-09-25 20:46:0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过去30多年的改革,成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那么作为全要素生产率重要内容的质量,中国是否也创造了奇迹?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国内外没有太大分歧,但对中国质量的评价似乎并不高,有些甚至认为中国产品质量很成问题。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质量和经济增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有没有可能经济发展很好而质量却不好呢?

先从理论上来解释这个问题:经济增长得好不好,主要还看GDP的增长,而GDP作为一个国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其微观的基础就是一件件产品和服务的真实价值。因而,很难说中国经济几十年持续增长,而其间的一件件产品却很差,因为差的商品和服务怎么会不断地被市场所购买?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国际贸易市场中。

更为重要的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到底什么是质量?质量是固有特性满足需求,如果将质量等同于固有特性,那当然是质量衡量的标准越高越好。但这个质量标准如果高到消费者根本买不起,也就是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那么这个质量有意义吗?所以,质量的根本含义是满足需要,而固有特性只是满足需要的手段。

有了上面的这些理论解释,就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宏观的经济增长一定是建立在微观产品和服务质量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背后,一定有中国质量的奇迹。

下面用一组数据来看看中国质量奇迹:

首先,按照国际贸易对产品质量的评价,无论是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还是产品的附加值,中国的产品质量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从出口规模看,2016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占全球总份额的13%,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从产品附加值看,目前中国农牧产品的国内附加值占比接近90%,而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国内附加值也超过了70%。这些数据都清楚地证明,即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产品质量仍具有很强竞争力。

第二,以产品的品种作为质量的评价标准,中国在世界上具有更加明显的领先优势。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而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

第三,以进口中间品的替代性作为质量标准,中国产品质量的进步神速。武汉大学联合斯坦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几家单位开展了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这是全球首个在发展中大国开展、基于企业和劳动力双向匹配的大型入企调查,采用严格的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问卷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家特征、生产经营、销售与出口、技术创新与企业转型、质量状况与人力资源等294个问项和1030个变量,调查区域覆盖了中国东部地区广东省的13个城市和中部地区湖北省的13个城市,成功获取了1158家企业和与之匹配的9103名员工的有效问卷。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进口中间品只占全部中间品投入比例的6.2%,这说明即使是关键的技术和零配件大部分也是由国内制造的。

以上的分析已经可以证明,中国的质量不仅在纵向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横向上也取得了即便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毫不逊色的竞争优势。

那么,之所以我们对中国质量奇迹的认识不到位,原因在于哪些方面呢?

首先,简单地用不全面的质量定义来评价中国的产品质量。实际上,质量是固有特性满足需要,市场销售份额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中国的出口世界第一,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质量真的很差,怎么会有出口全球第一的事实呢?这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悖论,更是对消费者质量选择的一种否定。

其次,简单地将质量等同于质量管理,甚至等同于获得某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事实上,质量管理或对质量管理的认证,只是提高质量的一种方法和途径,采用了某种质量管理或拿到了某些认证,并不等于产品的质量水平就高。

再次,简单地照抄国际标准而忽略了消费者需求的事实。我们通常容易简单地将西方的评价质量方法和标准照抄过来,只要国内产品质量“不达标”,就说是我们落后。比如,中国生产的日用消费品价廉物美且畅销世界,包括发达国家也纷纷进口这些产品,但有些人却说这些产品的附加值太低,但请注意,大量购买这些产品的消费者恰恰就是那些人均收入远高于我们的发达国家的消费者。

所以,解释中国经济的成功,就不能不解释中国质量的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底气走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道路。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道路呢?

1.以质量创新为引领,满足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质量需求。

中国的质量道路,就在于满足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既要满足所谓低端(实际上质量是与价格相关联的)的质量需求,也要满足中端乃至于高端的质量需求。我们不能死守“质量越高越好”的教条,而要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在合适的价格支付条件下,生产出具有明显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这也就是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和贸易出口国的质量原因所在。

2.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实施质量阶梯提升方法。

质量是由生产要素决定的,不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决定了质量的功能与定位。过去30多年,中国重要的要素优势就是低劳动力成本,在全球质量竞争中,中国充分发挥了这一比较优势,并通过这一比较优势而逐步实现质量的阶梯升级。起初,中国只生产大众化的日用消费品,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开始生产满足中档需求的耐用消费品,在资本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进而生产机器设备等工业制成品。

目前,中国在产品质量阶梯上的位置也正在不断提高。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产品质量阶梯的测度指数均值为53.83,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产品质量阶梯的测度指数均值为53.90,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产品质量阶梯的测度指数均值为55.94。总体上来看,中国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略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3.以企业家为主导力量,推进质量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新要求。

中国深知企业是质量的主体,而企业家是质量的主导力量,在企业家的引领下,发挥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工具性作用,形成质量创新适应变化、质量管理支撑变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由于掌握了多层次、多元化消费者的需求数据,实现在数据基础上多品种、多批次的大规模定制的质量智能化模式。就智能化时代而言,这实际上是中国特色质量发展道路中,最有可能超越西方质量发展模式的优势所在。

中国已经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质量发展道路,虽然还面临着很多质量发展的挑战,但已初显成效的质量改革创新之路,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完善进而支撑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作者系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编辑:黄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