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分析已经可以证明,中国的质量不仅在纵向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横向上也取得了即便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毫不逊色的竞争优势。
那么,之所以我们对中国质量奇迹的认识不到位,原因在于哪些方面呢?
首先,简单地用不全面的质量定义来评价中国的产品质量。实际上,质量是固有特性满足需要,市场销售份额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中国的出口世界第一,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质量真的很差,怎么会有出口全球第一的事实呢?这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悖论,更是对消费者质量选择的一种否定。
其次,简单地将质量等同于质量管理,甚至等同于获得某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事实上,质量管理或对质量管理的认证,只是提高质量的一种方法和途径,采用了某种质量管理或拿到了某些认证,并不等于产品的质量水平就高。
再次,简单地照抄国际标准而忽略了消费者需求的事实。我们通常容易简单地将西方的评价质量方法和标准照抄过来,只要国内产品质量“不达标”,就说是我们落后。比如,中国生产的日用消费品价廉物美且畅销世界,包括发达国家也纷纷进口这些产品,但有些人却说这些产品的附加值太低,但请注意,大量购买这些产品的消费者恰恰就是那些人均收入远高于我们的发达国家的消费者。
所以,解释中国经济的成功,就不能不解释中国质量的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底气走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道路。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道路呢?
1.以质量创新为引领,满足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质量需求。
中国的质量道路,就在于满足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既要满足所谓低端(实际上质量是与价格相关联的)的质量需求,也要满足中端乃至于高端的质量需求。我们不能死守“质量越高越好”的教条,而要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在合适的价格支付条件下,生产出具有明显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这也就是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和贸易出口国的质量原因所在。
2.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实施质量阶梯提升方法。
质量是由生产要素决定的,不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决定了质量的功能与定位。过去30多年,中国重要的要素优势就是低劳动力成本,在全球质量竞争中,中国充分发挥了这一比较优势,并通过这一比较优势而逐步实现质量的阶梯升级。起初,中国只生产大众化的日用消费品,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开始生产满足中档需求的耐用消费品,在资本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进而生产机器设备等工业制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