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创新药闯关:关乎中国药业未来的事 做起来有多难?

2018-09-11 09:17:12    《财经》杂志  参与评论()人

“高校一个导师带几个学生开小公司的‘小老板制’盛行,难以形成基础医学的积累。”程增江分析,没有基础研究的积累,开发就没有了源头,因而“中国药企的科研合作,更多选择从国外的机构找创新的源头”。

美国杜克大学战略和国际商务教授Arie·Lewin撰文称,“中国的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省级政府,或者一些专业性的大学直属于某个特定的部委。这种官僚式的控制约束了大学的实验能力。”

中国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首选到高校、国有科研院所就职,即便选择了公司,也是国企优先,这一风潮甚至影响到“海归”。美国旧金山湾区理事会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中国78%的高校校长、63%的博士生导师、72%的国家重点和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是“海归”。

人才难招,国内企业的研发团队实力不足以做真正的创新,不得不依靠外部研发力量。“药企需要我们持续介入”,把专利转让给企业后,杨玉社参与了后续研发、后期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等。

研发人员和药企的合作常常会面临尴尬,新药开发的主导权在企业手上,真正研发的实力在外面的科研人员手里,他们怕失败后承担责任,就会畏手畏脚。安徽一家药企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说,“敢冒险才能出创新。放不开的话,即便有好的苗子,也难孵化出来。”

一个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动向,往往决定了其科技创新能力。“日本在经济腾飞的年代,工科毕业生普遍首选到企业工作。”武夷山说。

由于创新药研发历史较短,工业界尚缺乏具有药物研发成功纪录的领军人才。《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分析,“海归人才通常也只是新药研发中某一环节的专家,缺乏端到端完整的创新药研发的成功经验。”

在这一链条上,多数资本选择在B轮之后跟投,以降低失败的风险。“就资本来说,要投资创新药项目,需要自己有足够多的博士等专业人才,可绝大多数刚起步的资本做不到。”洪爱琳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