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创新药闯关:关乎中国药业未来的事 做起来有多难?

2018-09-11 09:17:12    《财经》杂志  参与评论()人

国内对科技创新的容错机制不够完善,有时会偏离科学与产业发展规律。如重大新药专项,在2018年度提出的考核指标是: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相关品种完成临床前或临床研究,并获得临床研究批件、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

照此考核指标,项目承担者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上述专家组成员说,“研究水平再高的科学家也做不到这一点,更何况是直接面向产业的药企。” 

多家药企负责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规定好固定动作、严加看管,不如直接对企业创新给予减税激励。

医药企业对于减税的呼吁,持续了多年。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多项面向小微企业的减税举措,其中包括“研发费加计扣除由50%提高到75%”;三个月后,财政部详列了享受优惠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医药行业普遍认为,医药合伙人(CSO)将获此优惠,而研发投入、技术转让的优惠政策还有待明确。

随着标靶疾病的疑难化以及制药技术的复杂化,研发成本急剧飙升,本世纪初十年间新分子实体的平均开发资本化成本飙升至约26亿美元,较上一个十年开发成本增加近一倍。如何平衡药物的可及性和保持行业的持续创新性,成为业界以及多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

“拿开不该伸出的手,创新或许就多一条生路。”上述专家组成员说。政府与创新主体的关系,应该遵循“蘑菇理论”:为蘑菇提供适宜的阳光、雨露、土壤,而不是直接去干预一个个蘑菇的生长。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