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中国自行车第一镇”旺季冷淡:被共享单车“坑了”

2018-07-09 09:20:0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自行车第一镇”旺季冷淡:被共享单车“坑了”

  ●从“最大的机会”到“看不明白”

共享单车普及后,用户“最后一公里”以及短途通勤需求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随之而来的是,针对消费者的普通自行车产品,已经很难再有大的销量。

“你随便大街上扫一辆车,还送你红包,谁还买车啊?”

王勇将受共享单车冲击,在王庆坨镇像他一样的工厂出现的销量下滑,称为“断崖式”的。往年间生意好的时候,王勇的工厂有两条生产线,30多名工人。

“现在就只剩两个人了,一个我,一个厂长。”王勇尴尬一笑。

在王勇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公司文化宣传标语“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王勇曾经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每年旺季时一个月能有5000多辆的销量,而现在每个月只能艰难维持不到1000辆。2017年10月,一间已经连续租了四年的厂房到期后,王勇选择了退租,并将自己手里另一间1600平方米的厂房也一同挂牌出租。

内销受阻,近几年王庆坨镇部分自行车企业开始转向外销出口。之前给摩拜代工的菅顺启和给小蓝代工的苏昌茂都先后开始将业务重心放在海外。而仅仅过了一年,谈到对共享单车的看法,菅顺启的态度已经从“这是我入行18年来最大的机会”变成了“现在我也是看不明白(共享单车行业)。”

但像王勇这样规模的工厂,出口转外销也很困难。“你永远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便宜的。”

淘宝店也曾是王勇销售的主要渠道,但现在线上生意也不多。如今王勇在给客户发货时,还会附送给客户两张护眼贴。“是我爱人做着玩的,在家看孩子,没啥事做。”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