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所以,熊彼特的这段雄文,最佳归宿就是刻在墓碑上作为墓志铭。这块墓碑下埋葬的,就是经济思想史。
思想史在教学上有裨益吗?对于当下以能否解复杂数学题为考核标准、以计算机编程为前沿高端、以商务经验为实用知识的经济学教学来说,讲历史通常会被那些“有抱负、有理想的”学生认为是在灌水。因为他们原本期望的,是这门课能够教会他们在制造paper(论文)的时候如何写好文献综述,以显示出自己对某研究领域的“博学”。
思想史能让经济学研究者获得新观念吗?拜托,对于经济学而言,十年前的论文就应该扔进故纸堆里去了,更何况百年前那些完全没有数学、没有数据、不知所云的“历史文献”;对于那些现在风头正劲的经济学明星教授来说,如果他们真的了解这门学科的理论历史,就不会说出“凯恩斯在《通论》中主张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或者是“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的观点相互矛盾”这种荒唐话;在当前经济研究中经典文献的唯一价值,就是拉虎皮作大旗,让那些匿名审稿人知道,自个的“原创性观点”有很牛逼的理论靠山。
经济理论目前正确的研究姿势应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标题不耸动没人看,且要始终唯自然科学之马首是瞻。但凡自然科学界有了任何风吹草动,管他是不是确定的结论,只要稍稍能和经济问题挂上钩,第一时间就会被“援引”来应用于经济学论文中。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希望通过宣传“测不准原理”(十年前还是“熵”)、大脑核磁共振成像、基因编辑、默克尔树算法等等自己也没搞明白的术语来掀起一场能够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经济学革命”。
思想史研究能让研究者了解人类的思维方法吗?或许可以,但是了解人的思维真的很重要吗?在这个全社会热衷于AI技术、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的时代,从三岁娃娃就开始学编程的时代,网红历史学家预言人类未来被机器统治的时代,让经济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如何思考而不是“机器”如何思考?简直是笑话。那样的话,论文怎么发,职称怎么升,饭碗怎么保?这些无关宏旨的琐事还是交给不会赚钱的人文科学学者去打理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