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经济思想的冒险|经济学需要思想史吗?(6)

2019-01-04 09:21:16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之后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有学者开始提出以“偏好”(preference)概念来表达“效用”。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等人提出用数学公理化的形式来处理偏好,最终由德布鲁(Gérard Debreu)应用布尔巴基集合论(the Bourbaki group),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公理化表述的偏好理论。从逻辑形式上而言,偏好理论具有前两种效用论不具备的优势,但这也是它的劣势,因为该理论所依赖的数学公理本身不需要以现实为基础,而经济理论应用却需要以现实为基础,偏好理论由于其数学公理化假设不符合现实情形而备受质疑。

所以,目前经济学中三种效用理论并存,但经济学家普遍对三者都不满意。那么,我们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吗?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甚微,甚至还有些退步。例如最近二十多年来比较热门的“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s)理论,想要改造传统效用论,但其中大量的文献却将“效用”和“偏好”混为一谈。

第四个问题:什么是竞争?什么又是垄断?

“竞争”是市场的伴生词,通常经济学家提及市场,便会解释市场竞争的好处,以及它的对立面,垄断所带来的效率损失。然而,经济学家指的“竞争”又是什么呢?翻开任何一本主流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谈及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无外乎就是一条需求曲线、一条供给曲线,两条线相交确定最优的价格和产量,哪里有“竞争”的影子呢?

有些思考得稍微深入些的经济学家会解释说:“竞争”是消费者与消费者竞争、生产者与生产者竞争,不是消费者(需求)与生产者(供给)竞争。这话说得没错,可是又会引发新的问题:无论是消费者之间的竞争,还是厂商之间的竞争,对于双方来说,都会引致额外的成本,这是否意味着竞争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引致效率损失?就像现实中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功能相似、外观相近的安卓手机挑花了眼,与其付出额外的选择成本和试错成本,还不如选一家独占的苹果手机来得安心。这是否说明,在现实世界中竞争不是一件好事?还是说,那些通过数理模型和图形证明的竞争效率,不过是经济学家的纸上谈兵?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