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一旦《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得到实施,市面上的三文鱼,除了海产大西洋鲑,还有淡水红鳟,消费者需要自行辨别两种鱼,并承担生食风险。
10月10日,澎湃新闻记者就市面上商家将虹鳟充当三文鱼销售并推荐生吃这一食品安全问题致电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一司。在亮明记者身份后,该司工作人员表示,不能回答澎湃新闻记者任何问题。
随后,澎湃新闻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食监三司。该司工作人员表示,市面上流通的虹鳟如果有食品安全问题,这确实由他们管理。对于目前商家将虹鳟充当三文鱼销售的情况,该工作人员称正在调查研究。
对于淡水虹鳟生食易感染寄生虫的问题,食监三司工作人员称,这和虹鳟的购买渠道相关。“实际上这个情况比较复杂,跟购买的地点、是不是有证有照、是不是正规渠道购买都有关联。我们正在监管。正规渠道购买就是我们的监管范围,但如果从有问题的渠道购买,消费者就要提高消费维权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该工作人员建议澎湃新闻记者一旦发现市场上有虹鳟冒充三文鱼的情况就拨打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进行反映。
国家卫健委发文又删文称国产虹鳟监测无寄生虫,受托监测方称仅代表63份被监测虹鳟无寄生虫
团体标准发布后,唯一正面回应过淡水虹鳟安全性问题的国家级官方机构只有一个,那便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9月6日,国家卫健委在官网发布的《水产品相关问题回复》(下称“《回复》”)一文称“国产虹鳟抽样监测未检出寄生虫”。这则《回复》在其官网公开、存续一天之后,便被删除。
《水产品相关问题回复》一文称,今年6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湖南、广东、青海三省组织开展了相关水产品中寄生虫应急监测,监测的63份中国产虹鳟均未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和颚口线虫三期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