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林毅夫的理论里,有为政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完善那些在发展中国家只靠市场无法完善的软硬基础设施。他称,“创新企业家的成功和失败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能力,如劳动力素质的职业培训,电力的供给,道路、港口等交通运输,金融安排和法律等等软硬基础设施都不是创新企业家自己能做的,没有这些创新将会很难。这些也是政府必须要做的。”
“现在的产业要成功通常要形成产业集群,就要求同时很多企业家进入,并且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协调的问题。如果由市场自发形成,相当难,政府如果能提供一定的激励和帮助,就好做很多。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是一个静态的资源配置,有很多市场失灵的情况,因此必须有政府来因势利导。”林毅夫说。
“我一点也不反对张维迎关于企业家重要性的强调,但不能因为企业家的作用重要就反对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理论中的“有为政府”是因势利导的,其目的在克服市场的失灵,用他的话说是“市场有效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而政府发挥因势利导作用时,产业政策是个有用的工具。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政府都采用了某种形式的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但大多数产业政策失败了。不过,从实证上他说至今没看到过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用产业政策而追赶上发达国家的例子,也没看到过一个不用产业政策而保持领先的发达国家。因此,他认为经济学家的责任不是许多产业政策失败就反对一切产业政策,而是应该研究清楚产业政策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以减少产业政策的失败。他认为,大多数国家的产业政策失败的原因在于这些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了违背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一般是为了赶超而去支持某些过度先进的产业,在发达国家则是为了就业而去支持失掉比较优势的产业。
按照新结构经济学,产业政策要成功,政府应该支持那些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所谓潜在比较优势是指在一个经济体中,某个行业的要素生产成本低,在国内国际市场有要素成本的优势,但其因软硬基础设施不完善,交易成本过高,以至于无法在本国或国际市场上竞争。“政府要帮助的不是补贴,而是完善软硬基础设施,以降低交易成本。产业政策要成功,这是一个前提。”林毅夫说,“而一个现有产业若是因为禀赋结构变化而失掉比较优势,政府应该帮助这个产业中的企业转型、转移或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