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引起争论最多的劳动密集型现代轻纺产业为例,吉林现在有200多家的纺织企业,但是没有形成集群,如果政府能够因势利导,把东部沿海地区失掉比较优势的转进型加工业吸引过来,并支持当地成衣和纺织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职业培训,这个产业是能够发展起来的”他说。吉林至少还可以释放出300万劳动力,当地如果没有就业机会,就会继续出现劳动力外流、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所以他建议吉林把现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作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他还举了东北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两个成功案例——吉林辽源的袜业以及辽宁葫芦岛的泳装业。“辽源就是抓住沿海工资上涨的机会从浙江诸暨招商而在原有的几家袜厂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一个和浙江诸暨媲美的制袜产业集群。而辽宁葫芦岛的泳装业现在已经可以和泉州相竞争。这些产业都是企业家先进入,当地政府再因势利导提供帮助,而发展成功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
对东北在地缘上因缺乏港口等交通便利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及加工业的看法,林毅夫回应称,其实在民国时期东北的轻工业是相当发达的,何况现在东北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已经很便利。更重要的是,在现代产业中,交通运输成本只占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劳动力成本,东北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完全可以弥补交通不便增加的少量成本。
“也许在东部沿海地区物流的确方便一点,但是如果工资在东部沿海占整体成本的30%,而到吉林可以减少一半,当然可以转移到吉林。”林毅夫说。
林毅夫表示,每个地方的比较优势都不一样,能否弯道超车要视情况而定。“要首先分析这个产业最主要的成本是什么,在我这个地方的特殊禀赋是什么。”
对贵州省发展大数据是否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问题,他表示,大数据的集中储存是一个新兴产业,贵州适合发展大数据储存产业有几个原因:第一,大数据的储存耗电量高,主要用于散热,贵州水电资源丰富电费较为便宜;第二,山谷中气候凉爽接近恒温,用电量大量减少。“这个行业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贵州是合适的,再加上政府的积极因势利导,所以能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