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彭文生:是时候跳出传统经济周期谈“金融周期”了(5)

2017-08-29 14:13:22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参与评论()人

虽然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等成为近期国内资本市场的热门词汇,但不是主流的分析框架。一个体现是我没有看到主流的宏观政策机构,例如各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和欧央行等)以及IMF、BIS等国际机构有这方面的研究,学术界也是这样。如果搜索一下经济学文献,会发现提到这些周期名词的文章都是研究经济史的。国际资本市场有人用过这些表述,但专注于某个具体的行业,比如行业的库存变化,但没有人用这些周期去考察宏观经济波动。

为什么这些周期名词不入主流呢?首先,100年前的经济结构与现在很不一样,现在服务行业占比很高,即使是新兴市场国家,也有很多国家的服务业占比超过50%,而过去则以工业为重。一个例子是信贷的角色,熊彼特和当时的研究者也重视信贷的作用,熊彼特认为信贷对创新很重要,但此信贷非彼信贷,当时的信贷为创新和企业的流动资本融资,但战后西方国家的银行信贷越来越多地和房地产联系在一起,我们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也呈现这样的态势。今天的创新主要依赖股权融资,尤其是私募风险投资,融资结构和100年前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次,100年前的这些研究缺乏严格的理论框架,属于统计分析的范畴,即通过收集并分析相关行业产出的量、价关系,总结其中的波动规律,也就是“画图找规律”。这种统计关系源自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未必适用于当下,没有理论基础,不能讲清楚传导机制的分析,生命力是有限的。

第三,更重要的是这些周期提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宏观经济学和宏观政策的概念,当时还没有GDP这样的总量指标,它们与宏观政策没有关系,而如今货币等宏观政策无疑对经济波动和资本市场有重要影响,和周期波动紧密相关。不能讲清楚政策在周期波动中的角色的分析自然难入主流。

既然这些周期名词不是宏观分析的主流,那么主流的经济周期分析框架又是什么呢?过去四十年,国际上主流的经济周期分析框架就是菲利普斯曲线。战后主流经济学界受到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认为失业(经济增长)和通胀存在替代关系,高失业(低增长)与高通胀不会同时发生。以总需求管理为导向的宏观政策刺激增长、促进就业,而经济周期就是以GDP增长率(失业率)与CPI通胀率来刻画的。以美国为例,连续两个季度的GDP负增长被认为标志着经济进入衰退期。但是上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却让人们对凯恩斯的理论产生了质疑,经典的凯恩斯理论让位于新凯恩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