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这个平台成了中国企业“出海”利器,但人才仍是短板(5)

2017-05-16 15:14:0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例如,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区的企业需要熟悉印尼《投资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印尼风俗习惯,掌握印尼当地方言以及熟悉印尼的企业制度等,这就需要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经营和管理人才。但是,印尼属于发展中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够。进入园区的企业更多选择到当地边摸索边学习,在建设过程中培养相应的海外经营人才,导致合作区在建设前期就会碰到很多没办法处理的问题。

(四)合作区产业定位有待明确

合作区入区企业的来源地和性质多元化,企业之间没有属权关系,牵头企业在组织管理、调控服务方面需要与各个企业逐步磨合。合作区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难以实现园区产业与当地资源、商务条件的匹配。除少数专业化园区外,一些合作区对于产业的选择以及未来的规划不明确,同时还存在对于合作区定位过高、产业选择过杂的现象。

例如一些合作区的规划是将其打造成一个集制造、商贸、物流、服务、休闲等一体化的综合性区域,产业选择范围涵盖很多行业。这种规划往往会忽视东道国的国情和需要,降低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利于产业链条和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进而影响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区的建设方式是一次性投入,再逐步招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风险。牵头企业在规划建设时有可能导致开发规模过大和一次性投入过多,将来一旦东道国国内投资环境恶化或是既定投资计划在东道国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企业损失会很大。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特点是固定资产投资等沉没成本较高,园区定位不准确会给双方带来严重损失。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政策和企业运营建议

(一)统筹规划布局

从一带一路的宏观战略到经贸合作区的微观运营,需要做好“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应在政府引导下,进行战略性的布局规划,避免在同一国家或区域建设多个类型相似、产业相近园区而引起的在招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恶性竞争,同时也能充分体现我国产业衔接、产能互补的推进理念。应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并密切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合作区在布局上应以产业衔接、产能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建设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纽带,使合作区与东道国之间、各合作区之间能够既相互促进、又能保持稳定发展的驱动力,实现合理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区,建立科学的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