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伊利潘刚:中国乳业消费量远低于印度 目标是五强千亿(4)

2017-07-10 16:34:37      参与评论()人

去年8月,潘刚在“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上正式提出品质管理思想,即以品质为信条,通过塑造高品质的品牌、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造“品质企业”。

在年初发布的“2017年度Brand Finance全球乳制品品牌价值排行榜”和“2017年度BrandZ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榜单”中,伊利双双问鼎成为“双冠王”,“实际上也是对‘伊利即品质’的肯定”。

潘刚认为,目前来看,“进口乳制品质量比国产的好”,是对国产品牌乳制品的一种误读。

“事实上,从产品质量上来看,国外许多产品到国内之后的抽检合格率比国内产品要低很多。”潘刚透露,近年来,国内对于乳制品质量管控非常严格,“国内企业包括检验费在内的质量管理成本远高于国外。”

张剑秋也向《英才》记者透露,伊利将质量与管理的标准带到新西兰生产基地,“让国外奶农按照伊利的流程进行生产作业、运营管理,不达标就不能收”。伊利的公司标准,被国外奶农评价为“过于苛刻”,但这也是伊利自信的来源。

全球资源配置

“真正的国际化乳企,要面向全球市场,做到全球资源配置。”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内乳企“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乏牛奶产量大国,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同时“一带一路”也使得中国乳业和世界乳业进一步融合,这给国内乳企带来了在公司治理、标准、技术等方面实现全球合作的机会。

实际上,国内乳企的国际化进程很早就已经开始,国际化几乎是所有大中型乳企的重要命题,但参照目前国际市场的发展情况,本土品牌国际化仍是条漫长的道路。

过去几年,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在内的本土乳企都在积极“走出去”,在海外建奶源、建厂投资等,在法国、荷兰、新西兰等优质奶源地,中国乳企的身影从未缺席。另一方面,国外资本和国际乳业巨头大量进入中国,纷纷同本土乳企展开各种合作,抢滩中国市场。

在国际化上,国内乳企的策略不尽相同。伊利的同城竞争对手蒙牛在国际化上更倾向于“引进来”的策略,先后通过和阿拉、达能等国际巨头合作,将先进技术引进国内的同时获得更多投资;光明则是进行资本运作,先后并购澳大利亚玛纳森、法国DIVA葡萄酒、以色列食品企业Tnuva等,通过收购知名品牌拓展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