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产经频道首页 > 财讯 > 正文

江浙沪猛踩油门,广东危险了

长三角:上海12个、苏州11个、无锡9个、宁波8个;大湾区:佛山9个、东莞7个、深圳6个、广州5个。

一目了然。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长三角产业更高端、更先进,而大湾区产业更低端、更传统。

令人惊讶的是,上半年浙江规上工业中,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实现6273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8%。

说明浙江并没有盲目清退和淘汰传统产业。

而广东这边,高端的电子产业,反而是出问题最大的。

作为制造大省,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第一大支柱产业。根据《2022广东500强企业发展报告》,在广东制造业百强企业涉及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一,共有38家。而当前,受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增速趋缓影响,广东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分行业大类看,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均实现正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则下降1.5%。

由于广东电子产业太强,就是稍微下降1.5%,足以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蝴蝶效应。

外贸出口,是影响区域竞争的另一条线索。

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广东上半年表现给出解释:

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是,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向型特征明显的广东首当其冲,风口浪尖的承压剧增。与此同时,受全球市场影响,消费电子行业增速趋缓,燃油车市场持续低迷,石化行业整体走弱,钢材、陶瓷等建材需求不足……广东多个支柱及优势产业进入行业调整期,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

广东经济第四大城市东莞的表现格外揪心。东莞以1.5%的增速,不幸成为万亿俱乐部中增长最慢的城市。

无论是工业还是出口,东莞都是双降,东莞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5.9%,出口-9.4%。

相对于长三角,大湾区经济更加外向。工业和出口一直都是互相咬合、双轮驱动。如今外资在中美博弈背景下,重新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有密切关系,显然对工业和出口形成双重打击。

东莞工业和出口承压,立竿见影传导到深圳港的吞吐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深圳港,广州港承担了一部分内贸任务,受影响较深圳港小一点。

虽然广州港数据稳住了,但广州外贸数据并不比东莞理想,同样是负增长2.5%。

除了工业和外贸,区域一体化的成果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几年前,智谷趋势最早提出"长三角正在成为一个省,而大湾区正在成为一个市"。

大湾区由于更小的面积,更大的人口与经济密度,创造了更好的城市群融合先决条件。但近年长三角一体化步伐一再加快。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秘书长宗传宏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成绩既有疫情后经济恢复的大背景,更要看到的是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结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5年,前期的磨合、积累带来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区域分工更明确,区域内大产业链、全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平衡,传统产业链在长三角拉长、资源配置更完善,新兴产业链扩散得更快。所以,长三角是整个区域在发力,不只是三省一市各自的事情。"

相对于大湾区三大核心——广深港一体化受困于制度藩篱,长三角的上海已经开始用平台效应外溢出"流量经济"了。

现在很多企业将总部设在上海,但在长三角其它城市建"飞地",与上海形成分工体系。很多江浙企业甚至江浙城市把一些功能尤其是对外功能放在上海,借助上海这个平台,进行各种要素之间的流动。

还有一些新闻,侧面佐证了长三角的成功。

武汉本来属于大湾区传统腹地范围,但今年6月,武汉党政代表团考察了南京、苏州、昆山、上海、杭州等城市。学习以及对接长三角意愿强烈。

连大湾区的广州、佛山都派出党政代表团考察长三角,虚心学习经验。

长三角独挑大梁,固然说明其优秀。但一个整体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更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

    产业研究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