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8亿假理财背后的故事:一起银行内控漏洞制造出的“事故”

8亿假理财背后的故事:一起银行内控漏洞制造出的“事故”
2019-05-21 17:36:01 第一财经

如果是个人、“散户”,从银行买了假理财,也许并不奇怪,也不新鲜,但身为专业金融机构的银行,也买到“假理财”,并直到监管检查才发现。这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故”。

这起“事故”,就发生在浙商银行、建设银行之间。裁判文书网近日披露的一份判决书,意外曝光了浙商银行两家分行于2015年6、7月间,在建设银行重庆分行某支行购买的两只理财产品,总金额达8亿元,然而两只产品却实为建行涉事支行行长虚构,连产品编号都没有。

案件曝光后,浙商银行的“低级错误”引起了市场广泛质疑。“银行买同业理财一般都是面签,那时候(2015年)也没有硬性要求要查产品编号。”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浙商银行的做法虽有瑕疵,却也是当时行业的通行做法。

没有编号的假理财能卖给同业,暴露了银行业务管理、内控的漏洞。到底是哪些管理缺失、漏洞,给内部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这起“事故”背后还有哪些故事?第一财经为您细细道来。

查编号并非当时必备程序

倘若不是监管检查发现,浙商银行西安分行和上海分行,可能始终都未能知道自家银行居然买了一个“假理财”产品。

根据判决书披露,浙商银行西安分行(下称“浙商西安分行”)在建行重庆分行购买的理财产品,名称为“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乾元保本型理财产品2015年第16期”、“乾元保本型理财产品17期”(下称“乾元16期、17期”),金额均为4亿元,预期收益率同为6.8%。

直到监管检查,浙商银行才发现买了“假理财”。判决书显示,银监会检查浙商银行总行时,发现上述4亿元理财产品没有备案编号,向建行核实时,对方回复该产品在系统内查不到,建行重庆分行没有发行这一产品。

1234...8全文 8 下一页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