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原标题:
74岁的柳传志和34岁的联想
74岁的柳传志还是那个柳传志。
这些年只要一出面,柳传志总被打上鲜明的企业界教父标签,即使他本人再三婉拒这个称号。
不可否认的是,他和联想一路走来的历程更多被解读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成长缩影。
40年前,1978年那个历史转折点上,柳传志还在中科院继续已经做了十几年的研究。虽然此前连续得过几个奖,但是做完以后并没有转化为实际产品。
1984年,联想从中科院计算所一间12平方米的传达室起家,已经40岁的柳传志终于把自己投放到一个完全不可预知的人生轨道当中。
在古稀之年作为联想控股董事长成功推动联想控股整体上市。
他总爱说幸运,对自己也对他那个年龄段的中国人。“我开始办公司的时候已经40岁了,当时并没觉得岁数大,但如果真要是50岁了可能就弄不动了,但结果正赶上时代。”
“蛇吞象”背后的故事
虽然联想集团已经逐步摆脱对单一PC业务的依赖,但PC毋庸置疑还是当下联想集团的支柱业务。
而这背后,并购一直是联想集团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开信息显示,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的PC业务,2011年收购德国Medion AG和日本NEC PC业务。去年11月,联想集团依旧通过这种方式收购了富士通的PC业务。
但这条并购称霸之路的第一步迈出得并不容易。
2004年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一度被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真正国际化的标志事件。
据柳传志回忆,对于这笔交易比较勇敢、积极去做的其实一直包括杨元庆等在内的联想集团管理层,他们更坚决更坚持。
而联想控股是联想集团的大股东,并购与否是由大股东和董事会决定的,作为联想集团的董事长的柳传志有拍板权。
但很长一段时间,柳传志都没有表态,即使联想花重金聘请作为顾问的麦肯锡和高盛都认为这项并购能成,但大部分股东还是持反对态度。
最终,柳传志宣布并不并购暂时不做决定,让高盛和麦肯锡继续做调查,要深入地和管理层一起把风险梳理清楚。
“反复权衡了解后,我相信博一把可以有五成胜算,万一不行,提前部署的其他多元化业务也会逐渐起来的。”柳传志最终落定的这一“蛇吞象”的并购的确曾助力联想集团迅速打开PC市场。
根据Gartner数据,2012年10月联想集团PC出货量首次超越惠普登上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此前,惠普已经连续24个季度保持着全球PC市场第一。在其后的数年间,联想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多数时候稳定在PC市场第一。
但当年让柳传志再三犹豫不敢拍板的风险在交易完成后的几年内一度左右了联想集团的命运。
对于2008年的再次出山,柳传志后来给出的解释是,“业务问题其实杨元庆处理得非常好,他的能力在业务上比(当时)做CEO的那个美国人看法更正确,但是怎么能够让那些董事信任杨元庆,主要还是中国人跟美国人的关系问题。”
据柳传志回忆,当时眼看着市场逐渐削弱,杨元庆主动向董事会提出要亲自领一支队伍开发产品。但这反而引起了董事会外国董事的不满,因为这会把成本大幅度提升,以前的优势就没有了。“后来,我采取了具体办法,就是我自己出来,再担任董事长,我和杨元庆配合。”柳传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