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近期,小蓝单车和摩拜都宣布将在北京区域提高共享单车收费标准。这意味着共享单车告别低价“跑马圈地”时代,开始“在商言商”,回归理性经营。
有人担心,会不会出现共享单车企业集体涨价的局面,从而有损消费者利益?从服务定位来看,因为解决了城市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随骑随停、借还方便的优势,因此共享单车一经出现就广受欢迎。
实际上,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替代方式非常多元,可以步行、骑车、公交、打车等。价格从(步行)不要钱到(出租车)起步价,这些替代方式勾勒出最后一公里出行的价格区间。共享单车的服务定价可以向步行价格看齐,不收费、做公益服务,也可以向上至出租车起步价水平,走高端化、定制化路线。
显然,最后一公里出行方式处于高度竞争、替代性强的态势,直接制约了共享单车涨价的上限。如果价格上涨过快过高,而没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独特的体验,那么涨价就是持续“掉粉”、自掘坟墓的做法。也许某个阶段确实会出现共享单车企业集体涨价的现象,但可以解读为:整个行业回归商业理性,重新定位业务性质,并按市场规律出牌,让价格成为调节供需的有效手段。
不妨回眸公共自行车风起云涌的时代。公共自行车相比常规公交,有着投资小、覆盖广、见效快的特点,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尤其在城郊接合处、中心商业区、旅游景区等地点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作为民生项目得到了地方财力的支持。
从历史上看,由于最后一公里各种出行方式的竞争态势,公共自行车的主营收入并不来自单车租用服务,而是来自车身和停放点的广告投放以及附属的零售商业(比如站点小店)等,财政补贴也是其收支平衡的“托底”手段。因此,作为一项有益民生出行的准公共产品,公共自行车追求的是社会价值而不是经济效益。
⊙记者 王彭 ○编辑 吴晓婧 进入2019年,海外资金呈现加速流入A股市场态势。据统计,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847亿元人民币,数额远超去年同期水平。 其实,2018年外资就已经大举抄底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