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腾讯京东“动刀”,互联网中高层走出舒适区(2)

2019-03-20 17:25:4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如果说前期离职员工的困扰是自主性,后期离职员工则面临着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很难再在工作上获得晋升。

2018年3月,李阳从工作了8年的微信事业群离职,他筹划离职的时间不亚于王允文,却一直在等或者说熬。直属领导对他进行了挽留,却无法给一个足以让他留下来的承诺,甚至于领导自己都想走,“晋升不上去了,内部也不太公平。离职的想法有好几年了,一直在找好的机会,刚好出现了好的机会就走了。”李阳称。在新公司里他担任CEO一职,这家公司背后不乏知名投资机构。

离开的腾讯员工,更倾向于选择美团、滴滴、拼多多等互联网新势力,或者一家自己能作主的小型创业公司。这些公司晋升通道更为明晰,员工也更容易获得期权。某种意义上,腾讯已经过于庞大,不再适合那些总是想要创新的员工。

“在腾讯,很多资深的运营、产品会为了一个项目吵得不可开交。这时候如果一个年轻人、刚毕业的学生有想法,资深员工都吵得不可开交,那他们即便说出来也没人听,或者听听就算了。可游戏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不一样,它并不是一个经验导向的行业,并不是你资深你就能判断出行业方向的。”王允文称。

创新空间被压缩、晋升通道不明显或许是大公司的通病,而饱受腾讯内部员工中诟病的一点是,这家推崇赛马机制的公司中,最受欢迎的员工胜在内部人脉上。

一位离职员工告诉第一财经,在腾讯内部,最受欢迎的一拨人普遍在2009年或之前入职腾讯,和腾讯各部门负责人相熟,往往能为自身所在部门协调到更多资源,被同事称为“内部商务”,这批人能力、技术或许并非最高、最强,却是各业务部门争抢的对象。

这些问题如果发生在一家国企,外界或许不会那么意外,可腾讯是中国头部互联网公司,是创新的代名词。腾讯诞生于互联网方兴未艾、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受益者,但失去创新能力后,产业互联网是否还有腾讯一席之地?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