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从实验室到华尔街,30岁的福泰制药与一个世纪的医药史(4)

2019-03-15 14:08:0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此外,《十亿美元分子》并未局限于企业自身的创业史,还花了相当多的笔墨谈及与之关联的诸多企业,比如鼎鼎大名的再生元公司(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当时因为坚持开发前景不明的治疗“渐冻人”的药物而内外交困。但再生元公司并没有自己的企业史,这段发展低谷就在《十亿美元分子》中被保留了下来。

揭露资本与理想博弈时的人性

“大历史观”是不少历史记录者都青睐的叙述手法。本书也不例外,作者把20世纪医药史上的诸多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都浓缩穿插于福泰短短三年的创业故事中,使得叙述背景深厚宽广:1918年全球性流感暴发如何促使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转型,默沙东上世纪30年代如何在生产“江湖膏药”的药企环伺中艰难起家,40年代青霉素的发明拯救了无数生命……另外,通过描述博格的另一位竞争对手、肝移植之父斯塔泽,沃思还生动展示了器官移植手术的发展历史中,患者和医生共同面对生与死的惊心动魄场景。

当初,博格毅然从默沙东出走,是因为他满怀理想主义,想重新寻找一种新的药物设计方法,来颠覆旧的制药模式。然而制药业又是高风险、高投资的行业,前期投入巨大,而且没有人知道最后能否成功。因此,书中也花了相当篇幅,展示药物研发、生产过程中,既要获得资本支持又要与资本博弈的挣扎与困惑。正如沃思所说:“你需要钱来做科研,但是你需要违背科学精神、营造幻境才能使你的项目显得有竞争力,从而吸引到钱。”为了上市,博格也展示了性格中非常入世的一面,善于精心揣摩华尔街和资本的喜好,学会“讲故事”来迎合他们的投资口味。

“科学循钱而至。”沃思在书中也揭露了当某一领域的研究得到关注和政府资金支持后,科学家随之暴露出的人性另一面。比如,1987年艾滋病在全球各地暴发时,促生了一波科研浪潮。这时,很多“审时度势”的科学家在项目申请时,纷纷把结尾从“可能用于治疗癌症”改成“可能用于治疗艾滋病”。短短一段时间里,许多艾滋病研究公司迅速成立,再迅速被倒卖给华尔街……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